首页 理论教育 术后常规液体治疗

术后常规液体治疗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手术后,由于创伤、感染和炎症等因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危重病人组织间液增多,从而发生局限性水肿或全身性水肿。如果病人存在全身性感染,则毛细血管渗漏会导致广泛的血管内液外渗至组织间隙,继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对于存在心肺功能异常或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单独监测CVP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监测手段。

大手术后,由于创伤、感染和炎症等因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毛细血管内液体外渗,危重病人组织间液增多,从而发生局限性水肿或全身性水肿。虽然病人水肿明显,但血管内有效循环容量仍有可能不足。正压机械通气能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机体水钠潴留。一个危重病人的术后液体平衡大致可以分为三阶段:初期机体液体正平衡,组织间质液体积聚;中期组织间质液体达到高峰,液体出入平衡;后期出现间质液回到血管中,尿量增多,液体负平衡。

病人术后体液的丢失包括出汗、代谢、呼吸(不显性失水)、第三间隙液体丢失、排尿和出血等。不显性失水的量与温度和代谢有关,为200~1 000ml/d;对于机械通气的病人,如果吸入气湿化较好,则不显性失水显著减少。当手术较简单或对机体的影响较小,按照1.5~3ml/kg输注晶体液即能补充病人的体液丢失。如果病人存在全身性感染,则毛细血管渗漏会导致广泛的血管内液外渗至组织间隙,继而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第三间隙丢失的量与手术的部位和时程有关,但很难估计其具体量。急诊手术、缺血和感染等都会增加第三间隙丢失量。常见手术术后24h内的液体需要量参见表13-7。

表13-7 术后24h内液体需要量举例

对于大手术的危重病人来说,根据出量来设计入量是不够的,因为没有考虑到血管和组织间的体液再分布的问题。很多危重病人虽然出入量是显著正平衡,但是血管内容量可能仍然不足。体液再分布与病人手术时程、手术大小和有无感染相关。一般说来,为了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需要调节病人的液体输注速度,以达到肢体温暖、酸碱平衡、尿量至少每小时0.5ml/kg的目标。如果快速补液后低血压仍然存在,临床医生则需判断病人是否存在隐匿性的出血、感染、过敏或各种原因所致的心功能下降等。

如果病人存在显著的低血容量,甚至出现血压下降(包括分布性休克和低血容量性休克),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持器官功能,需要进行容量复苏,此时有效循环血容量是第一位的。液体复苏初始用1~2L晶体或胶体短时间内快速输注,经过快速补液,病人的血压、心排血量、和尿量常常得以改善。这时血管活性药物或正性肌力药物不是首选治疗。

初始液体治疗后,如果病人的改善并不持久,则可间断行补液试验。如果病人既往体健,无全身性感染,则CVP与前负荷、其他监测指标的相关性较高,此时CVP的测定有助于确定病人心脏充盈压。而对于存在心肺功能异常或器官功能衰竭的病人,单独监测CVP是远远不够的,往往需要借助其他监测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