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Hinshaw和Cox根据血流动力学特点提出了新的休克分类系统,逐渐被临床医生接受。他们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外梗阻性休克和分布性休克,上节所述的感染性休克属于分布性休克。各型休克的治疗都包括病因治疗和血流动力学支持治疗。本节着重介绍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方式不同的其他休克的治疗特点。
一、低血容量性休克
对于低血容量性休克而言,通过积极地扩容治疗尽快纠正低血容量是当务之急。除非患者的血压已下降到非常危险的程度,通常不使用升压药物,此时应用升压药物,虽然能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但却是以牺牲组织血流和灌注作为代价的。
休克病人的延迟液体复苏,对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但是,近年来发现,创伤伴有活动性出血的病人,并不能从积极的液体复苏中获得益处。对于此类病人,不主张快速给予大量的液体进行复苏,特别是有活动性出血的休克病人,而主张止血措施起效前或在到达手术室彻底止血前,给予一定量的平衡盐溶液维持机体基本需要;可以允许性低血压,液体复苏的要求是使桡动脉血压维持在80~90mmHg、意识清楚即可;在手术彻底止血后再进行充分液体复苏。目前,创伤伴有失血性休克的延迟液体复苏还在进一步临床研究中。
二、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的支持性治疗原则是在维持适当前负荷的基础上,应用强心药物,以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组织血流与灌注。尽管多数心源性休克患者的容量负荷过多,但临床医生仍需警惕因过度限制液体入量而导致医源性低血容量的危险。事实上,经过长时间治疗的心源性休克患者出现低血容量并不在少数。对于这些患者,如果高度怀疑存在低血容量,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进行容量负荷试验以明确循环容量状态是安全的。
三、梗阻性休克
常见的梗阻性休克包括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心脏压塞和张力性气胸。治疗梗阻性休克时,首先仍需要进行积极的输液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应用升压药物维持血压。但是对于梗阻性休克应当更加强调病因治疗对于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的重要性。对于肺动脉栓塞导致的梗阻性休克,需要进行溶栓治疗;心脏压塞和(或)张力性气胸患者则需要尽快接受心包或胸腔引流。
参考文献
[1] Marino PL.The ICU Book.3rd ed.Lippincott Williams &Wilkins.Philadelphia,2007.
[2] Imm A,Carlson RW.Fluid resuscitation in circulatory shock.Crit Care Clin,1993,9:313-333.
[3] Alderson P,Schierhout G,Roberts I,et al.Colloid versus crystalloids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00,Issue 3,Art.No.CD000567
[4] 杜斌.休克.见吴孟超,吴在德主编.第7版.黄家驷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89-513.
[5] Hahn RG,Prough DS,Svensen CH.Perioperative fluid therapy.Informa Healthcare USA.New York,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