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声造影技术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心肌灌注显影 心肌声学造影(MCE)可以精确地评价和区分缺血心肌、坏死心肌、顿抑心肌和冬眠心肌。其主要灌注特征分别为:
坏死心肌——固定性灌注缺损(静息和负荷状态均为灌注缺损)。
缺血心肌——可逆性灌注缺损(静息正常而负荷状态下出现灌注缺损)伴诱发的室壁运动异常。
顿抑心肌——急性损伤后于静息经胸超声心动图出现室壁运动异常,而微循环灌注正常。
冬眠心肌——损伤后出现室壁运动减低和微循环灌注异常。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MCE最初仅表现为受累区域的心肌造影剂灌注较少,确定此心肌处于危险状态。随着再血管化治疗或再灌注,微循环完整的存活心肌区域内可见造影剂的填充,常提示顿抑心肌和后期心脏功能的恢复。持续表现为造影剂填充缺损的“无复流”区的心肌通常提示形成瘢痕。
2.心腔显影
(1)显著改善心内膜显影:造影剂对心腔边界分辨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效果。
(2)评价心功能:准确得勾勒心内膜的边界也是正确评估心功能的关键。
(3)判断心腔大小、室壁厚度及有无占位等。
(4)提高负荷心脏超声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5)对于复杂的心内畸形超声造影方法仍具有其优越性。
(二)超声造影技术在诊断肝脏疾病中的应用
1.肝内组织的灌注时相 分肝脏组织由于具有门静脉和肝动脉两组供血系统,因而具有相对特异性的造影剂灌注特征。通常可将肝内组织的灌注时相分为三部分:肝动脉相(0~40ms)、门静脉相(40~120ms)及)实质相(120ms以后)。正常肝组织:①肝动脉相(0~40ms):最早出现,表现为肝内动脉血管迅速显影,强回声;②门静脉相(40~120ms):表现为门静脉主干及其一、二级分支内充盈造影剂,血管呈较强回声,肝实质增强逐渐显著;③实质相(120ms以后):表现为肝组织均匀性增强,在注入造影剂后2min左右达到高峰,血管结构不显影。
2.肝占位性病变
(1)肝细胞癌(HCC):早期动脉相即可见肿瘤区迅速呈强回声,明显高于周围正常肝组织,实质相肿瘤内造影剂迅速廓清,呈特征性“快进快出”模式。
(2)肝转移癌(MLC):因其病理及血供丰富程度不同,灌注增强表现较复杂。动脉相可表现为均匀性增强或周边环状增强,内部可有轻度点状回声增强,实质相迅速出现回声减弱,此时扫查全肝容易发现微小转移灶。
(3)血管瘤:动脉相时病灶内部无明显增强改变,门静脉相或实质相病灶呈环状或周边增强,伴向心性填充,充填时间常需2min或以上,持续达数分钟,呈“慢进慢出”增强特点。超声造影可对血管瘤作出定性诊断。
(4)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FNH是富血供病灶,动脉相病灶内部回声迅速增强,门静脉相甚至实质相维持增强;典型者放射状血管分布,动脉相自中心向外周强化,持续较长时间,实质相时与肝呈相等强度回声而可与HCC相鉴别,应重视全时相的观察记录,必要时延迟到数分钟。
3.肝硬化 Albrecht提出利用“肝脏通过时间”诊断肝硬化,即开始注射造影剂利声显(levovist)到肝静脉内出现造影剂信号的时间间值,小于24s对诊断肝硬化有100%的敏感性和96%的特异性。超声造影技术有望成为肝硬化定量诊断的无创性诊断手段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4.辅助肝脏介入性治疗 超声造影能有效的提高病变、特别是微小病灶的检出率,从而提高穿刺活检的准确率。在RFA(微波射频治疗)治疗方面不但可以客观显示肿瘤的大小、数目,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而且是评价疗效、评估预后的有效方法。治疗后造影,灭活区在动脉相至实质相均呈回声缺失的无回声,活性区则在动脉相显示增强;对残留活性区或转移灶可进行及时的再治疗。超声造影已成为RFA治疗肝癌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手段,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