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颌面颈部淋巴系统疾病

颌面颈部淋巴系统疾病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上呼吸道或口腔颌面部炎症常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化脓,多见于儿童,以颌下部及颏下淋巴结炎多见,也可发生于颊部、颈部及腮腺内的淋巴结炎。临床表现,早期颈部、腋下等处的淋巴结肿大,可活动,质地坚实有弹性,无压痛,生长迅速。淋巴结肿大,淋巴管转移最多见;血行转移较少见;癌瘤也可直接侵犯附近淋巴结。

(一)淋巴结炎性病变

上呼吸道或口腔颌面部炎症常引起急性淋巴结炎、化脓,多见于儿童,以颌下部及颏下淋巴结炎多见,也可发生于颊部、颈部及腮腺内的淋巴结炎。超声表现如下。

1.二维超声

①急性淋巴结炎:早期淋巴结肿大,边界轮廓清楚,内部回声低;部分液化时无回声区始于淋巴结中部(髓质部);大部液化常以无回声区为主。

②慢性淋巴结炎,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边界清楚,中部呈中等偏强回声周边为低回声,少数仅为低回声。

③淋巴结核:增生性淋巴结核与慢性淋巴结炎声像图类似,淋巴结核伴有干酪样坏死,液体较为稀薄者呈现液性暗区,豆渣样物呈现实质性回声点,钙化时可见强光团或光斑,后方可有声影;淋巴结核多发者可互相融合。

④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确定病理诊断。

2.多普勒超声

①急性淋巴结炎,动静脉血流明显增多。

②部分脓肿形成后,液化区无明显血流,不全液化区血流仍较多。

③慢性淋巴结炎血流增多。

④淋巴结核血流表现与慢性淋巴结炎类似。

(二)恶性淋巴瘤

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以淋巴肉瘤较多见,颈部淋巴结最好发生。临床表现,早期颈部、腋下等处的淋巴结肿大,可活动,质地坚实有弹性,无压痛,生长迅速。

淋巴结转移癌瘤远较淋巴肉瘤多见。淋巴结肿大,淋巴管转移最多见;血行转移较少见;癌瘤也可直接侵犯附近淋巴结。

超声表现如下。

1.二维超声

(1)恶性淋巴瘤,早期淋巴结肿大,外形近似圆形,内部为低回声,失去淋巴结的门型结构。

(2)中晚期多个淋巴结融合成团,外形不规则,内部见多个低回声区互相重叠,边界不清。

(3)单个或多个淋巴结转移性肿瘤的声像图,其厚度与横径接近,厚度与长径之比大于1/2,其内部回声与原发病灶类同,边界大多清楚,外形也较规则。

2.多普勒超声

(1)恶性淋巴瘤早期,瘤体内血流稍多。

(2)恶性淋巴瘤中晚期血流明显增多,分布弥漫(图6-4)。

(三)淋巴管瘤

淋巴管瘤是淋巴管发育畸形,分为毛细管型,海绵型及囊肿型。毛细管型多位于口腔黏膜或皮肤层,边界不清。海绵型为淋巴管极度扩张、弯曲构成多房囊腔。囊肿型又称囊性水瘤,为多房囊腔彼此间隔。超声表现如下。

图6-4 颈恶性淋巴瘤血供多超声图(见彩图3)

1.二维超声

(1)海绵型淋巴管瘤:其管腔有不同程度扩大,可呈现细蜂窝状或多房性液性暗区,瘤腔越大液性暗区越清晰。

(2)囊肿型淋巴管瘤:液性暗区清晰,分隔回声较高,后方回声增强(图6-5)。

图6-5 颌下淋巴管瘤声像图

(3)毛细管型:因其过于表浅或仅位于黏膜层,均探不清界限,诊断意义不大。

2.多普勒超声

(1)海绵型淋巴管瘤不易探及血流信号。

(2)囊肿型淋巴管瘤,液性暗区内无血流信号,分隔上易探及条状血流。

临床价值:常见淋巴结疾病及淋巴管瘤二维超声及血流图虽各有一定特点,需组织病理学确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