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足癣的临床表现

足癣的临床表现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致病菌、患者卫生习惯和足部局部环境的不同,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也有相当的差别,临床上可分为五型。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发,壁厚、疱液清,常位于足心和趾间皮肤相对薄嫩区。水疱如不继发细菌感染,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疱破裂后形成鳞屑脱落,皮损继续向周围扩展。如继发细菌感染,则疱周出现红晕,疱液化脓变浊,疱壁溃破后局部出现糜烂渗液或肿胀,影响行走活动。本型最多见,约占足癣50%以上。

足癣的初发部位以趾间为多见,更多见于第3、4趾及第4、5趾间,然后渐向其他趾间和跖部发展。病程长者可波及整个足跖,甚至向足背蔓延(原发于足背的癣称为体癣)。随着致病菌、患者卫生习惯和足部局部环境的不同,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也有相当的差别,临床上可分为五型。

(一)水疱型

本型常作为急性发展期,起病较急,夏重冬轻。原发损害以小水疱为主,成群或散发,壁厚、疱液清,常位于足心和趾间皮肤相对薄嫩区。自觉症状为剧烈难忍的瘙痒,需将水疱抓破后才感缓解。水疱如不继发细菌感染,数天后疱液可自行吸收,疱破裂后形成鳞屑脱落,皮损继续向周围扩展。如继发细菌感染,则疱周出现红晕,疱液化脓变浊,疱壁溃破后局部出现糜烂渗液或肿胀,影响行走活动。此时,如用药不当或炎症不及时得到控制,则容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淋巴管炎等。

(二)鳞屑型

本型最多见,约占足癣50%以上。多见于趾间,以丘疹脱屑为主。可由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演变而来,也可向水疱型和浸渍糜烂型转变。边缘清楚,常于边缘处附着有小片鳞屑,根据致病菌和患者皮肤敏感程度的不同,自觉症状差别很大,可为剧烈瘙痒,也可无任何症状。病情稍长还可并发甲癣。

(三)浸渍糜烂型

趾间糜烂、角质层浸渍发白为本型特点。多见于足部多汗或经常穿透气性差的雨鞋、胶鞋的人,角质贮水过多而浸渍发白。遭到破坏的角质层较松软,很容易刮除而露出红斑糜烂的基底面。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痒感,还常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恶臭。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趾间浸渍糜烂者,自觉症状明显要轻。丹毒、蜂窝织炎等并发症多数由本型所造成,故做好本型的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角化过度型

本型多见于病程过长者。累及整个足趾甚至向足背蔓延,双足对称,以角质增厚、脱屑、干燥为特点。冬季足跟及足缘可伴皲裂,伴发甲癣的比例也相当高,多数为红色毛癣菌所致,顽固且难根治。

(五)体癣型

有人将此型视为生于足背的体癣,可由其他型尤其是丘疹鳞屑型、水疱型逐渐发展至足背而来,呈弧状或环状边缘,皮损形态类似体癣,自觉剧痒,夏季尤为多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