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胃癌的中医辨证治疗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根据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对病人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做出的综合概括的过程称为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遣方用药,称为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癌,不仅可以减轻放疗、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同时,中医药还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功效。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色之一,根据临床望、闻、问、切四诊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对病人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等做出的综合概括的过程称为辨证,根据辨证的结果遣方用药,称为辨证施治。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药辨证治疗胃癌,不仅可以减轻放疗、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而且可以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同时,中医药还具有杀伤肿瘤细胞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转移的功效。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胃癌患者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证型,根据临床所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肝胃不和型 此类患者平素或脾气暴躁易怒,或性格内向,或得知自己病情后,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日久可导致肝气不舒,横逆犯胃,或由于胃癌手术以后,胃气受戕,不能耐受肝木之制,导致土虚木乘,肝气不舒,胃失和降,故该证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时时隐痛,窜及两胁,呃逆呕吐,脉沉或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逍遥散合旋覆代赭汤加减。

常用药物为柴胡、当归、杭白芍、云茯苓、炒白术、广郁金、旋覆花、代赭石、醋延胡索等。

2.痰湿凝结型 此类患者或素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不能正常运化,留而为饮,聚而成痰,痰湿阻滞中焦,气机不利,可见胸膈满闷,呕吐痰涎,脘腹胀满,痰浊流布周身,可见痰核累累(西医诊断多为淋巴结肿大),水湿下趋肠间,或清气下陷,临床可见大便溏薄,故本证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膈满,面黄虚肿,呕吐痰涎,腹胀便溏,痰核累累,舌淡红,苔滑腻。

治法:燥湿、化痰、散结。

方药:导痰汤为主加减。

常用药物为制南星、制半夏、广陈皮、白茯苓、浙贝母、玄参、生牡蛎、炒鸡内金、炒枳实壳、山慈菇、土茯苓、焦三仙、天地龙、全蝎、蜈蚣等。

3.瘀毒内阻型 患者病程日久,邪气入络,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经脉多见此型,可因气虚致瘀,或阴虚致瘀,或火邪炽盛导致血瘀者,临床表现可见胃脘刺痛,心下痞硬,吐血粪黑,皮肤甲错,舌质暗紫,脉沉细涩。

治法:破血逐瘀、通络止痛。

方药:可采用破血逐瘀合消痰散结之品,如三棱、莪术、土鳖虫、穿山甲、制南星、制半夏、广陈皮、天地龙、蟾壳、全蝎、蜈蚣、凌霄花、蛇莓等,如因气虚致瘀者,可相应加入补气之品如黄芪、党参等,如因火邪致瘀者,可加入清热解毒之品,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天花粉、蒲公英等。

4.胃热伤阴型 多见于阴虚体质的患者,以及放疗、化疗后,频繁呕吐腹泻,耗伤脾胃阴液,胃阴不足,体内阴液匮乏,肠道失濡,所以该证的主要表现为胃内灼热,口干欲饮,胃脘嘈杂,饥不欲食,食后脘痛,五心烦热,大便干燥,食欲缺乏,脉弦细数,舌红少苔,或苔黄少津。

治法:清热养阴、和胃通腑。

方药:沙参麦冬汤或竹叶石膏汤加减。

常用药物可以选用麦冬、天冬、北沙参、川石斛、天花粉、生石膏、炒鸡内金、太子参、炒莱菔子、焦三仙、炒积壳、炒枳实等。

5.脾胃虚寒型 此类患者多为素体阳虚,或过用攻伐,手术或化疗后,耗伤中焦阳气,脾胃失煦,可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中阳虚馁,脾胃运化失权,可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水湿不运,泛溢肌肤,可见四肢浮肿,阳气不达四末,可见肢冷神疲,故本证的主要表现为胃脘隐痛,喜按喜温,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面色苍白,肢冷神疲,便溏浮肿,舌淡而胖,苔白滑润,脉沉缓。

治法:温中散寒,健脾和胃。

方药:理中汤或小建中汤加减。

常用药物为党参、白术、干姜、高良姜、吴茱萸、川桂枝、杭白芍、茯苓、细辛、蒲公英等。

6.气血双亏型 此类患者多处于疾病晚期,或年老体虚、或素体亏虚,或攻伐过度,损耗机体气血,结合现代医学检查可以发现血象的改变,如白细胞下降、血红蛋白减少等。气虚则可见周身乏力,少气懒言,血虚失荣可见心悸、头晕目眩、面色少华,严重者可以累及机体的元阴元阳,出现或阴虚、或阳虚,甚至阴阳两虚的症状,所以本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虚烦不寐,自汗盗汗,甚至阴阳两虚,脉沉细无力,舌淡苔薄。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龟鹿二仙胶加减。

常用药物有炙黄芪、潞党参、熟女贞子、鹿角胶、龟甲、鳖甲、熟地黄、当归、杭白芍、炒白术、白茯苓、炙甘草等。

临床上具体辨证论治过程中,由于患者个体差异,往往会遇见此六种证型的兼夹情况,所以应根据具体辨证的结果遣方用药,或以解郁理气为主,辅以消痰,或以化痰为主,破瘀为辅,或扶助正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