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临床最多见的一型,大多急性发病。初期一般为炎性红色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可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则渐露出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这是表皮内棘细胞层,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即达真皮乳头层的顶部,此处的毛细血管被刮破,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在其发展过程中,皮损形态可表现为多种形式:如损害为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呈点滴状散布全身者,称滴状银屑病或点状银屑病,较常见于儿童,特别是扁桃体炎后发病者;如损害较大,呈圆形扁平斑状,形如硬币者,称钱币状银屑病;如损害不断扩大,互相融合,形成地图状者,称地图状银屑病;如损害逐渐扩大而中央消退成环状或迂回弯曲形如脑回者,称环状银屑病或回状银屑病;如损害分布呈带状或蜿蜒如蛇形者,称带状银屑病或蛇行状银屑病;如损害数目较多,分布范围较广,甚至波及全身者,称泛发性银屑病;如损害发生于头皮、眉和耳部,并具有脂溢性皮炎和本病特征者,称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有少数病人皮损有糜烂及渗出,如湿润状湿疹,干燥后形成污褐色鳞屑,并重叠堆积,状如蛎壳者,称蛎壳状银屑病;有些患者的皮损倾向于苔藓样改变而类似扁平苔藓者,称扁平苔藓样银屑病;有些患者因反复发作及经多种治疗,皮损呈肥厚性,暗红色,鳞屑少而薄,并互相融合为片状或苔藓样改变,如发生在胫前者,像慢性湿疹,此称慢性肥厚性银屑病;尚有少数患者皮损表面形成赘疣状者,而称疣状银屑病等。
银屑病的损害可发生于全身各处,但以头皮和四肢伸侧为多见,指(趾)甲和黏膜亦可侵犯,少数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皮肤皱襞部,通常掌趾很少发生。常对称分布,亦有少数只局限于某一部位者。由于损害所在部位不同,其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头皮银屑病:可单独见于头皮部,尤多见于发际边缘,但大多数躯干及四肢亦有皮疹同时发生。皮损为边界清楚、覆有厚的鳞屑性红斑,有时融合成片,甚至满布头皮。鳞屑表面由于皮脂及灰尘互相混杂而呈污黄或灰黄色,但剥脱后其间仍为银白色。皮损处毛发由于厚积的鳞屑紧缩而成束状,犹如毛笔,但毛发正常,无折断及脱落。
颜面银屑病:在急性进行期,面部常可出现银屑病皮损,大多呈点滴状或指甲大小浸润性红色丘疹或红斑。因每天洗脸,故鳞屑较薄,或无鳞屑。皮损散在分布,或呈脂溢性皮炎样,偶可分布如蝶形,类似红斑狼疮。
皱襞部银屑病:少数病人可发生于腋窝、乳房下、腹股沟及会阴等部位。皮损呈界限明显的炎性红斑,无鳞屑。由于患部潮湿多汗及摩擦,皮损表面湿润而呈湿疹样变化。
掌跖银屑病:一般少见。可与身体其他部位同时发生,亦可单独见于掌趾。皮损为境界明显的角化斑片,其中央较厚,边缘较薄,斑上可有点状白色鳞屑或点状凹陷。皮损与局部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有关。有时可因皮损较厚而引起皲裂。
黏膜银屑病:约有10%的银屑病患者黏膜易受累。常发生于龟头和包皮内面,亦可发生于口腔及眼结膜等处,尚有报道见于尿道、膀胱等部位。发生于龟头和包皮内面者为边界清楚的光滑干燥性红斑,刮之有白色鳞屑。发生于口腔者以颊黏膜为多见,亦可见于舌、硬腭、齿龈及口唇等处,损害为乳白色、灰白色或灰黄色的丘疹或肥厚斑片,周围红晕,基底浸润,表面呈浸渍状,剥离后有点状出血,露出鲜红色糜烂面。黏膜银屑病可单发,但大多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可见有银屑病损害。
指(趾)甲银屑病:约有50%的银屑病患者具有指(趾)甲银屑病,特别是脓疱型银屑病患者,几乎均伴有指(趾)甲损害。最常见的损害是甲板上有点状凹陷,甲板不平,同时失去光泽,有时甲板可出现纵嵴、横沟、混浊、肥厚、游离端与甲床剥离或整个甲板畸形或缺如,有时呈甲癣样改变。
毛囊性银屑病:临床上罕见。常发生在典型银屑病损害之后,可有两种不同的临床类型。成人型主要见于妇女,毛囊性损害作为泛发性银屑病的一部分,对称分布于两股部;儿童型则见于非进行期银屑病患儿,毛囊性损害聚合形成非对称性斑块,好发于躯干及腋部。病程经过缓慢,有的自幼发病,持续十余年或数十年,甚至有迁延终身者。亦有反复发作,亦有少数治愈后不复发者。
大部分病人到冬季症状加重或复发,至夏季减轻或消失,称为冬季型银屑病;另有少数病人的症状在夏季加重,而在冬季减轻或消失,称为夏季型银屑病;更有少数病人因经过多种药物治疗或病程较久,其发病的季节性往往不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