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紧急医疗救治体系的现状

我国紧急医疗救治体系的现状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很不完善,其中院外急救、现场救护环节更薄弱,急救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北京市居民的院外急救是以急救中心及区县急救站为主,但大多数医院不承担院外急救,致使急救中心的“120”电话应接不暇,急救中心压力过大,不能满足急救患者的需要。例如培训更多的司机,学习紧急救护现场自救与互救,这样就能弥补一部分医疗机构不足。

目前,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很不完善,其中院外急救、现场救护环节更薄弱,急救医疗服务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面临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考验,北京市医疗救援系统亟待加强并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急救医疗中心分布不合理

北京4个城区内各类三级医院分布密集,急救服务是方便的,但是由于北京进行大规模旧城改造,原来城区的部分居民迁至近郊区。人口的大流动,形成一个新的城市人口分布格局。调查中发现,新建居民小区缺少急救机构,急救服务不到位的情况很普遍。

2.急救中心压力过大

北京市居民的院外急救是以急救中心及区县急救站为主,但大多数医院不承担院外急救,致使急救中心的“120”电话应接不暇,急救中心压力过大,不能满足急救患者的需要。调查表明,若居民居住地离急救机构超过3公里,得到院外急救的概率则比较低,因而患者死亡率增加。据介绍,北京急救网络已拥有10个远郊区县分中心和31个城区急救站,城区急救半径为4~7公里,但由于交通等原因,部分地区难以达到急救反应时间5~10分钟的要求,直接影响了急救的效果。

3.急救反应时间延长

北京市近几年机动车以月平均增加1万辆的速度递增,城区道路堵塞严重,在高峰时间,通过拥堵的路口甚至需30~40分钟。城区居民如发生疾病,等救护车还不如骑自行车快。我国现阶段“急救反应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而事实上“急救反应时间”达到15分钟以内的概率并不高,尤其是有些居民区,急救网点少,交通不便,地址难找,使急救反应时间延长,居民满意度差。有的居民使用出租车等交通工具运送病人,由于未经救治而致病情恶化。

4.专业急救医疗机构不足

北京作为一个拥有1300多万人口的大城市,现仅有“120”及“999”两家急救中心,拥有急救车约300辆,很难满足北京的急救市场。而中国香港地区有600万人口,就有四家急救组织,有政府性质的,有红十字会组织的,有教会组织的,还有社会志愿者组建的,共计拥有259辆急救车。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则差距更大。北京尚且如此,中国的中小城市急救服务效率就更为低下了。

5.自救互救意识差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公民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普及率很低,很多人面对需要急救的病人往往是束手无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各种心脑血管急症明显增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意外事故所致的创伤也逐年上升;自然灾害和传染病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如此众多的紧急急救状况,单纯依靠专业医疗机构应对是难以满足需要的。因此,以医疗卫生部门为主体,发展多功能的救护机构,培训非专业急救人员的工作迫在眉睫。要在各行各业广泛开展“珍爱生命”的救人道德教育,进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术的培训,让更多的人学会有效的脱险救治方法,并具有医学监护下运输病人的能力。例如培训更多的司机,学习紧急救护现场自救与互救,这样就能弥补一部分医疗机构不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