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已遍布全国城乡各地,它不仅为人们出行带来舒适方便的交通条件,也为经济建设创造了巨大财富。出租车在道路交通,尤其是在城市交通运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的士司机每天在城市和乡镇的每个角落行驶,流动性大,不仅自身遇到的危险因素多,而且他们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接触到生命垂危的伤病员的可能性也最大。因此,对的士司机进行急救培训,让他们中更多的人成为持“急救员”证书的驾驶员,使出租车参与地区乃至全国的紧急医疗救治体系,成为“流动的120”,不仅能够弥补部分医疗机构和急救环节的不足,提高抢救危重伤病员的成功率,而且对于完善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紧急救治体系,提高北京市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们还清楚地记得,2003年北京市“非典”流行期间,的士司机首当其冲地被推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他们积极参与了紧急救治体系,承担了部分运送病人或可疑病人的工作,为北京市民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全国的的士司机作出了榜样。正是在这一场抗击“非典”的战役中,广大的士司机朋友们学会了如何运送传染病人,如何针对呼吸道传染病进行消毒,也掌握了一定的保护自己和乘客安全的卫生知识。
司机参与医疗自救与互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近年来,我国各种意外伤亡事故有所增加。意外事故已成为社会人口的第4位至第5位死因,且成为45岁以下青壮年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意外伤亡曾被称为现代社会被忽视的“疾病”,不仅危及生命,更因其致残率高(严重创伤达36.1%),伤后潜在寿命损失大,医治创伤所需的费用高,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是当今我国乃至全球严重的公害。我国在发生各种急症、意外事故、创伤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情况下的现场救护还不完善。例如,上海市对于心跳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还不到1%,而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这一成功率高达30%。其原因是公众急救知识欠缺,急救链断裂所致。严重创伤患者从受伤开始到得到有效救治的这段“黄金时间”,决定了绝大部分伤员的愈后状况。对于心跳骤停患者,第一时间的抢救,特别是抓住前4分钟的黄金时刻对患者施救尤为重要,每拖延1分钟就会降低10%的抢救成功率。但在“抢救黄金时段”内,最先赶到现场的往往不是医务人员,更多的是伤病员的亲属、出租车和公交车司机、警察、保安等,针对这一情况,从流动性大、危险性高、人数众多的司机入手,开展急救知识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基本的自救互救技术和急救知识,学会在交通事故现场或运送突发急重症患者时,采取正确的方法自救、逃生,对伤病员实施急救,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