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体内外液体交换失衡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正常人体内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近端小管可相应减少重吸收,这种近曲小管重吸收滤液量始终占肾小球滤出液体总量65%~70%的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当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等病理情况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肾血流量减少。此时血浆中的非胶体部分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出增多,而通过肾小球后,流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其胶体渗透压相对升高。

钠水潴留是指血浆及组织液中钠和水成比例积聚。正常人体内钠、水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肾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调节钠、水代谢,维持钠、水平衡。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出的钠、水总量的99%~99.5%被肾小管重吸收。如果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或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增强,导致球-管平衡失调时,就可以导致钠水潴留,成为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

(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肾小球滤液量。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在不伴肾小管重吸收相应减少时导致钠水潴留。常见原因如下。

1.广泛的肾小球病变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时,由于炎性渗出物的堆积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毛细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肾小球滤过障碍;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单位严重破坏,面积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2.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等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下降,以及由此继发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使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进一步减少,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钠水潴留。

(二)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

1.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 正常时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近端小管可相应减少重吸收,这种近曲小管重吸收滤液量始终占肾小球滤出液体总量65%~70%的现象被称为球-管平衡。球-管平衡受肾小球滤过分数(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的影响。当心力衰竭或肾病综合征等病理情况时,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导致肾血流量减少。由于出球小动脉的收缩比入球小动脉更明显,肾小球滤过率相对增高,因此肾滤过分数增加。此时血浆中的非胶体部分从肾小球毛细血管滤出增多,而通过肾小球后,流入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其胶体渗透压相对升高。同时,由于血流量减少,流体静压降低。这两种因素使近端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加,导致钠水潴留。

2.肾血流重新分布 正常肾血流约90%分布在皮质肾单位。皮质肾单位约占肾单位总数的85%,其髓袢短,只进入髓质浅部,对水、钠重吸收能力较弱。而近髓肾单位约占15%,其髓袢长,深入髓质深部,重吸收钠、水能力强。当某些病理状态下,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下降时,由于皮质血管对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Ⅱ敏感性较高而产生明显收缩反应,引起血流重新分布,皮质肾单位血流明显减少,而近髓肾单位血流增加,从而使钠、水重吸收增加。

3.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 远端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功能受激素的调节。醛固酮分泌增加,促使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进而引起钠水潴留。抗利尿激素(ADH)的作用是促进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重吸收增加,成为钠水潴留的机制之一。

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肝硬化腹水等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量降低,可使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被激活,促进肾小管对钠重吸收增多。钠重吸收增多,引起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释放增加。此外,肝硬化时肝灭活醛固酮功能减退,也是血中醛固酮升高的原因;有效循环血量减少亦会反射性地引起ADH分泌增加。

4.心房钠尿肽分泌减少 心房钠尿肽(ANP)由心房肌细胞分泌释放,具有扩张血管,提高肾血流量,促进钠、水排出的作用。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血Na含量降低可使ANP的分泌减少,导致近曲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加。

重点提示

水肿是一个复杂的病理性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或先后作用的结果,其中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多引起钠水潴留,比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作用更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