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本治则与代表方剂

基本治则与代表方剂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阳是古今临床治疗阳气亏虚或衰竭、阴寒湿浊、痰饮等导致阳气不通病症的大法。辨治心脑病证,不论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主要是以阳气通达,血脉流通为目的。心脑病证的病机关键就是阳气虚损或阳气不能通达,故其治法必须重在通阳,通阳之法可补可消,关键在于一个“通”字,在扶阳通脉心法中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中晚期病变阶段,治疗原则就是通阳益气、温脾补肾、逐瘀化痰。

1. 温阳通脉法 指温补心脾肾之阳气以活血通脉的方法。

禀赋薄弱,年高体虚或久病损伤脏腑之气,阳气亏虚,动能不足,特别是心肾之气虚无力推动、激活血液运行而致气虚血郁、血瘀,可用温阳活血法,温补心、脾、肾之气,俾气旺则瘀浊化而血行畅通,经络疏通。

代表方为:加味当归芍药附子汤。

2. 振阳通脉法 指补益振奋心脾肾之阳气,以调理、疏畅郁滞之气机以化瘀通脉的方法。

肝郁气滞或久病心肾阳气虚损,动能弱化,脏腑功能紊乱,而致气滞失畅,血行瘀凝,可以振阳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法,振奋阳气,调理、疏导脏腑气机,以助血行畅达,祛瘀通络。

代表方为:四逆补阳还五汤。

3. 通阳通脉法 指通运心脾肾之阳气,疏解经脉络道痰瘀互结、绌急挛缩(血管痉挛)以通脉的方法。

慢性心脑病久,心脾肾三脏阳气俱衰,动能低减,阳衰则气机不运,津凝为痰,血滞为瘀,痰瘀互结壅痹,脉络绌急挛缩或闭阻,气血失畅。可用通阳活血法,通阳益气,温脾补肾,逐瘀化痰,通达经脉,调畅血络,缓解拘挛,舒筋解痉。

通阳,意为疏通阳气,使阳气通达回复,也就是以附子等温热药物将经脉打通,使机体各处的阳气回纳肾元。通阳是古今临床治疗阳气亏虚或衰竭、阴寒湿浊、痰饮等导致阳气不通病症的大法。

“通阳”二字最早见于汉代医家华佗《中藏经》中,其中讲到:“炙则起阴通阳。”此是对《素问·法方宜论》所谓:“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炙芮”的治法机制的深入解析。

《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卒然而痛”,主要是指阳气不通而病痛的重要病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说:“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重点强调了元阳通畅对人体健康的极端重要意义。

心脾肾三脏阳气俱衰,动能低减导致的痰浊瘀血,其微观常表现为脂代谢紊乱,血脂升高,血小板功能异常,红细胞聚集度异常,从而促使血管内皮损伤,粥状斑块形成,管腔狭窄,血栓形成,从而发生心脑病证,通阳可疏通经脉络道,所以通阳包含了降脂和抗血小板凝集两层涵义。

辨治心脑病证,不论虚证、实证或虚实夹杂,主要是以阳气通达,血脉流通为目的。心脑等慢性危重病症(证),心脾肾之阳气虽然虚衰,但尚未全散,扶阳主药附子进入体内后便可迅即激活生命动能,打通经脉络道,回复残留于机体各处的阳气。

《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当为阳气本虚或寒邪伤阳而致阳气不能通达、心脉痹阻之义。《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卒然而痛”,这也是说卒然而痛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寒凝经脉、阳气不能通达所致。

心脑病证的病机关键就是阳气虚损或阳气不能通达,故其治法必须重在通阳,通阳之法可补可消,关键在于一个“通”字,在扶阳通脉心法中对于心脑血管病的中晚期病变阶段,治疗原则就是通阳益气、温脾补肾、逐瘀化痰。

代表方为:加味理中桂枝茯苓汤。

4. 回阳通脉法 指回复心脾肾之阳,调整、平衡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以活血化瘀,祛痰、降浊,疏通脉络以通脉的方法。

年迈或久病而积损正衰、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气候失常或环境污染等因素,致心脾肾阳气俱衰或虚微,动能衰微,血瘀痰浊互结,气机失调(血流动力学异常),血液瘀凝,脂浊邪蕴积(高血黏、高血凝、高血糖、高血脂),瘀痰壅痹经络脉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动脉粥样硬化)所致之心脑病症(证)的严重危急阶段,可用回阳活血法,以回阳益阴,扶正固脱,活血化瘀,祛痰降浊,通脉活络,开窍醒神。

代表方为:加味破格救心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