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与体会

合理应用中药注射剂的原则与体会

时间:2023-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绝不能仅据现代药理研究而摒弃中药原有的寒热温凉属性而盲目使用。有时,绝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质量问题所致,而是与不能辨证应用有关。如果病情需要中西药合用时,在静滴完中药注射剂后,必须加隔离液,即用50~100ml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续下一组西药注射剂。不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于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学会迅速而有效地予以处理。

笔者在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如脉络宁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红花注射液时,曾发现个别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咽痒,继而喉头憋气、头痛、大汗、全身燥热等不良反应,一旦见到这些反应,立即停用,并对症处理,都能转危为安。这些情况虽然比较少见,但要高度重视,因为中药注射剂的确有较好的疗效,不能因噎废食,还是要使用,但在使用时要辨证准确,合理配伍,高度警惕,严防发生不良反应事件。

笔者对应用中药注射剂总结了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辨证用药,避免混用

应用中药注射剂时,必须依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绝不能仅据现代药理研究而摒弃中药原有的寒热温凉属性而盲目使用。有时,绝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并不是药物本身质量问题所致,而是与不能辨证应用有关。

应用中药注射剂时,要单独静脉滴注,不要与其他药物混在同一输液瓶内使用,特别是不要将西药与中药注射剂混合或2种以上中药注射剂混在同一输液瓶内应用。绝大部分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是发生在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时,由于多种中、西药物混合后,成分混杂,会出现复杂的化学反应,有可能出现拮抗作用,或析出结晶微粒,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如果病情需要中西药合用时,在静滴完中药注射剂后,必须加隔离液,即用50~100ml的生理盐水冲管后,再续下一组西药注射剂。

(二)密切观察

不论门诊或病房,在使用中药注射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密切观察,护士固定好静脉针后,不要马上离开,特别是对首次输液的病人,要观察10~15分钟,如无任何反应时方可离开。在输液过程中,还要不断巡视,输注速度不宜过快,如果发现患者出现咽喉部发痒或剧烈咳嗽(输液前不咳),或有胸闷气短等反应时,必须立即停止用药,并视反应的严重程度而对症处理,紧急情况下可先用针灸针刺合谷、内关穴,严重者针刺人中、素髎穴等,皆采取强刺激手法,基本上可迅速缓解。病房或门诊医生要随时备好针灸针应急。

(三)药物过敏反应的处理

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有特异体质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轻则表现为皮疹、哮喘、发热,重则发生休克,如救治不及时可危及生命或导致后遗症。

不辨证使用中药注射剂时易于发生药物过敏反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学会迅速而有效地予以处理。因为,医生这个职业具有高风险、高责任、高压力的特点,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条件较差,一旦出现药物过敏反应,极易引起医患纠纷。针灸对于药物不良反应可起到良好的救急作用。现将笔者多次应用针刺救治药物过敏反应的经验写出,以供参考。

药物过敏反应一般多发生在输液开始后3分钟左右,静脉穿刺扎针后,一旦发现病人突然出现咽喉发痒不适、剧烈咳嗽、突然流涕、喷嚏、面部发红发热、胸前有发热感时,即是过敏先兆,继之就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甚至休克等症状,有时一开始反应就呈现出胸部憋闷、心慌气短、休克等危重表现,万不可大意。

发生上述过敏反应后,立即停止输液,首先迅速针刺合谷(双侧)、内关(双侧)、神门(双侧),严重者同时针刺人中和素髎穴,给予强刺激手法,一般情况下,仅针刺就可迅速缓解症状,这比肌内注射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来得快。当然,对于严重者,在针刺的同时,也可视病情变化及时应用地塞米松、肾上腺素及异丙嗪等药物救治。不过,首先针刺再配以药物,缓解更快,抢救的成功率更高。

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功能宣通气血,镇静止痛,调整功能;可有效救治高热、头痛、神昏、厥脱等症。

内关为手厥阴经之络穴。功能宁心安神,理气止痛;对心悸心痛、胸闷气短有特效。

神门为手少阴经之腧穴。功能宁心安神,主治心悸怔忡、头晕目眩。

人中为督脉、手足阳明经之会穴。功能开窍醒神,回阳救逆,对休克、昏迷、厥脱等危重急症有特效。

素髎位于鼻尖正中,有开窍醒神、强心升压之功,配人中主要用于抢救休克、窒息、低血压、昏迷、晕厥等症。据症选取上穴,确可达到急救回阳固脱之功。

笔者将此称为“过敏反应急救五针”。

经以上处理无效或症状严重时,应积极采用西药和其他现代急救措施进行抢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