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来说,由于人体“生物钟”的作用,正常人群和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24小时当中血压的波动很大。在24小时中,血压的曲线波动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这种现象与中老年人在夜间脑血栓和上午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有关。这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在夜间的确不宜服用降压药物。而血压大幅度下降,也常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于这类患者,每天的末次降压药应安排在睡前3~4小时服用。
一般来说,由于人体“生物钟”的作用,正常人群和绝大部分高血压患者,在24小时当中血压的波动很大。人在入睡后,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处于休息状态,新陈代谢减慢,血压也相应降低,入睡后2小时血压可比白天降低20%左右,夜间2~3时血压降到一天中的最低点,至凌晨血压又呈现上升趋势,上午8~9时达到高峰,以后又逐渐下降,至下午4~6时达到另一峰值。在24小时中,血压的曲线波动呈“双峰一谷”的长柄勺形状,这种现象与中老年人在夜间脑血栓和上午心肌梗死发病率高有关。像这种在夜间(晚22时至次日6时)血压较白昼下降大于10%的高血压变化类型,称为勺型。这种类型的高血压患者在夜间的确不宜服用降压药物。如果这种患者在睡前服用降压药,那么2小时后也正是药物的高效期,这样就可能导致血压更大幅度的下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血,使血流缓慢,脑组织供血不足,血液中的某些凝血物质如血小板、纤维蛋白等也极易黏附在血管内膜上,聚积成凝块。特别是老年人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内膜粗糙,则更易形成血栓,阻塞脑血管而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而血压大幅度下降,也常引起心肌供血不足,易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于这类患者,每天的末次降压药应安排在睡前3~4小时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