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病不愿意服药:当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即使是无合并内脏损害的1期高血压,在单独使用非药物疗法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心理调适等未能使血压稳定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就要进行药物疗法。回避患病的现实,认为“一旦吃药即终身离不了,不能接受”。这是非科学理性的态度。诚然,高血压治疗往往是终身性的,但这与某些精神药品的成瘾性完全两码事。要充分认识:高血压不仅仅是血压升高,而且会损害全身多个脏器。如即便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基线收缩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9%;舒张压每升高5毫米汞柱,脑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性增加46%。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坚持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140/90毫米汞柱乃至理想水平<120/80毫米汞柱,同样可以有健康人一样的生活质量,同样可以延年益寿。相反,讳疾忌医、视药如虎,那么,高血压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2)不难受不服药:也有不少患者虽认可用药,但却以自觉症状之有无及忍受程度来取舍用药。这同样是十分有害的。临床上,一些患者正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检测血压有明显异常或进行有关检查时才知道心、肾、脑及血管已有程度不等的损害。有的甚至可以在“毫无察觉”时突发脑卒中、心肌梗死等致残致死悲剧。这就警示我们,血压升高及器官受损的程度、预后与患者的自觉症状可以不一致,待到忍受不了再去服药,岂不亡羊补牢,悔之晚矣?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按照客观指标——血压值及作为靶器官的心、肾、脑、血管损伤的客观检查资料去遵医嘱用药。
(3)迷信贵药、新药与洋药:目前降压药品种繁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总以有效、安全、经济为原则,迷信贵药、新药与洋药是片面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最新指导意见是:长效制剂要推荐,各种短效制剂也不排斥。据此,作者以为,只要能够控制血压,就不应拘泥药之新老、贵贱和进口与否。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且经济实惠的国产降压药有依那普利、复方卡托普利片、美托洛尔、复方硫酸双肼屈嗪片、珍菊降压片以及复方降压片等。而属长效制剂的降压药多为价格不菲的进口药,尽管它有降压平稳、服用简便等优点,但对部分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其费用尚难以长期承受。至于弃药不用,却去笃信那些早已被医学证明无效的所谓“降压仪”“降压鞋”之类,只能贻误病情!
(4)凭感觉服药:许多高血压患者平时不测血压,仅凭自我感觉服药,平时感觉舒适的时候就减量服用或不服降压药物。一旦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加大药量。殊不知,血压忽高忽低或下降过快,同样会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如果不监测血压而盲目服药,不仅不能控制血压稳定,还会使病情恶化,诱发其他心脑血管疾患。
(5)间断服药:有些患者在应用降压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有所好转,血压降至正常,就认为已“治愈”,便自行停药,结果没过多久血压再升高。如此这般,人为地使血压反复波动,对人体危害很大,不仅加重病情,还容易使机体产生耐药性,甚至引起“高血压危象”等急症。
(6)睡前服药:有些高血压患者喜欢睡前服用降压药,认为这种治疗效果会好些,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人在睡眠后,全身神经、肌肉、血管和心脏都处于放松状态,血压比白天下降20%左右。如果睡前服药,2小时后血药浓度到达峰值,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从而使血液中的血小板、纤维蛋白等凝血物质在血管内积聚成块,阻塞脑血管,极易引发缺血性脑卒中。
(7)选择药物不合理:由于患者的病因、年龄、性别、病情轻重、合并症等个体差异性较大,应在医生指导下,因人而异地选择药物,不可盲目效仿别人或凭感觉用药。例如,孕妇患者宜用甲基多巴,不宜用卡托普利、氯沙坦;合并冠心病或心力衰竭者,宜用利尿降压药、哌唑嗪、卡托普利,而不宜用肼屈嗪;合并肾功能不良者宜用甲基多巴、硝苯地平、肼屈嗪,而不宜用胍乙啶。
(8)单一大剂量用药:长期单一品种用药易产生耐药性,降低疗效。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剂量又极易产生不良反应。正确的方法是适当合并使用药理作用不同的药物,使联合用药产生协同作用,这样效果比较好。
(9)降血压操之过急:患者血压过高时应逐渐降压,短期内降压最好不超过原血压的20%。如果使血压突然下降过猛或过低会导致心、脑、肝、肾等重要器官因缺血、缺氧发生功能障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0)不了解血压变化:患者要定期测量血压,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剂量。用药应当先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大到治疗量,使血压维持巩固在正常水平。
(11)间断随意用药:有的患者习惯血压升高就服药,血压降低就自行停药;还有的患者感觉症状消失就不服药,这样十分危险。因为高血压病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高低程度有时并不一致,所以,无症状不一定血压就正常。如果间断服药,高血压不仅不能有效控制,还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或脑出血、肾功能不全以及尿毒症等严重后果。多数高血压病患者需持之以恒终生用药。
(12)单纯依靠药物治疗: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药物疗效,利于血压的平稳。例如,降低食盐的摄取量、增加高钾和高钙的饮食、避免暴饮暴食、防止便秘、戒烟限酒、适当运动、注意减肥和保持良好情绪等。
(13)跟着别人的经验用药:门诊上经常看到一家多人都有高血压,吃一样的药,结果有的血压控制较好,而有的控制不好。有的高血压患者不到医院去看医生,而跟着别人的经验自己到药店买降压药。其实,高血压病因复杂,临床分型很多,每个人因年龄不同、自身高危因素不同、合并性疾病不同,对药物的反应性、适应性和耐受能力也各不相同。目前的降压药品种很多,各种药的性能也各不相同,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能用同一个固定的模式服药,而应坚持“个体化”的用药原则。如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应首选地平类药;合并有糖尿病、高尿酸血症或尿蛋白的,应首选普利类药、沙坦类药;合并有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的应首选洛尔类药。因此,高血压患者首先应到医院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包括血液、尿液、心电图以及一些生化和其他血压血管方面的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是为了让医生正确地评估高血压患者的整体现状,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14)来回换药:有不少患者不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而是自作主张,换来换去,结果导致血压大幅波动,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究其原因有的是降压心切,追求立竿见影,吃药3天效果不明显就换药;有的是吃药后有不良反应,害怕不良反应;也有的是受周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别人吃什么药自己也盲目跟着吃。其实任何药治病都有一个过程,有的降压药如普利类药作用比较温和,从服药到理想平稳控制血压一般要1~2周的时间,在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有时候血压控制不理想不一定是药不对,也可能是剂量不对,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对药物的品种和剂量进行调整,千万不可自作主张来回换药。
(15)超量服用:由于老年人的心脑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腔也相应变细,血流减少,因此一般主张选用小剂量、较缓和的降压药,并在l周内每日观察药后血压变化的情况,最终选择一个最佳有效的维持量。老年人血压最好维持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老年人降压不是越快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有不少高血压患者对较高的血压已经适应,突然降得过低反而会引起不适,出现一些不良的症状,导致重要脏器缺血和体位性低血压,甚至发生脑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老年人用药一般主张用长效药,单一用药。如果单一用药血压控制不好,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合理配伍,联合采用不同作用机制的低剂量降压药物,使之优势互补,增加降压效果,但切忌自作主张过量用药或把几种降压药一起使用,这样可能会导致血压降得过低、过快而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同时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反而可能降低治疗效果或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
(16)惧怕舒张压过低:老年高血压的定义是年龄在60岁以上、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血压收缩压≥140毫米汞柱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除了年龄外,与普通成年人的高血压定义没有差别。不同的是,在老年患者中还有一种特有的高血压,即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专指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的情况。
之所以有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因为随年龄的增长动脉血管弹性变差,舒张压在60岁后缓慢下降,进而导致脉压增大。对于这种情况,很多患者甚至医生都会因为惧怕降压的同时导致舒张压过低,而听任收缩压高高在上,使降压不达标。调查显示,收缩压是脑血管病和冠心病危险性的重要预测因子,对心脑肾等靶器官的危害超过了舒张压升高的影响。因此,如无禁忌证将“收缩压控制在150毫米汞柱以下,如能耐受可进一步降低”才能更好地保护老年患者的靶器官。
另外,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降压治疗时,收缩压相对下降幅度更大,从而使脉压缩小。因此,合理服用降压药物通常可以控制收缩压,并不一定会导致舒张压过低甚至引起重要器官供血不足。此外,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有些患者会因为动脉弹性好转反而舒张压有所上升。
(17)不关注“立位血压”:老年高血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血压波动大,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常伴有左心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硬化以及颅内动脉硬化等疾患,血压急剧波动时,可显著增加发生严重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
另外直立性低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在老年患者也更常见。直立性低血压的定义为:在改变体位为直立位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下降>10毫米汞柱,同时伴有低灌注的症状。美国同行对此的定义是:直立位收缩压下降>10毫米汞柱伴有头晕或者晕厥。在临床中,两个定义都可以参考。通常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者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应用利尿降压药、扩血管药或精神类药物者容易发生体位低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表现为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非杓型)或超过20%(超杓型),前者发生率可高达60%以上。与年轻患者相比,老年人靶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更为密切。
因此,在为老年患者治疗高血压的时候需要格外谨慎,在降压治疗时不仅要常规检测坐位血压,也要测量立位血压评估降压治疗的体位效应,以避免直立性低血压及过度降压。如存在直立性低血压时应根据立位血压判断血压是否达标。针对老年患者血压波动大的特点,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了解波动情况,条件允许时可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诊断与疗效监测的常规检查项目。
(18)一味强调“立竿见影”:由于老年高血压患者本身的特点,以及大多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情况,他们对于血压波动的耐受能力都很有限,因此对于他们无论是药物降压治疗还是减轻体重、增加运动量等非药物治疗,都不要强调“药到病除、立竿见影”。
降压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降压速度不宜过快。由于患者常为多种疾病并存,多同时存在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或靶器官损害,因此选择治疗药物也要慎之又慎,用药后要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在临床上有不少医生和患者治病心切,选择一种药物治疗几天之后,看到血压没有达标,就认为这种药物不适合,于是迅速换药。其实,合理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应该在4~8周内逐步将血压控制到位,然后长期维持。因此使用降压药物短期内没有达标并不意味着该药对于这个患者无效,是否有效需要观察一段时间再下结论。
(19)舒张压高一点不必吃药:有的患者认为,收缩压不高,舒张压稍微高一些不要紧的,不必吃药。不要小看了舒张压只升高了那么一点点,长期下去对心、脑、肾等靶器官都会有损伤。因此,中年人舒张压在90毫米汞柱以上,就一定要用药了。
(20)是药就有毒,应该尽量少用药:现在绝大部分药都是通过肝代谢、肾排泄的,但这并不表示对肝、肾功能会有损害。应该根据自己的肝、肾功能情况,与医生沟通好再用药。但如果不用降压药,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衰竭等都可能发生。有的药虽然有点不良反应,但因为降压的优点大于缺点,那还是一定要用降压药。可以联合用药,并调整用药量,可以有协同的取长补短。
(21)血压不能降得太低了:只有下列情况血压不要降得太低:①老年人单纯收缩压升高。脉压大的话,舒张压过低造成供血不好。②患过出血性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已经得过脑梗死的,血压不能太高,高了容易发生血管硬化或破裂而脑卒中;血压也不能太低,低了也容易由于硬化的血管堵塞引起脑卒中。③已经发生过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如果把血压降得太低,尤其是舒张压降得太低,冠脉供血更不好。除此以外,其他人还是血压降得低一点好。尤其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的患者。
(22)长期服用降压药会产生耐药性:“耐药性”一般是长期服用抗生素,体内的病菌会产生耐药性使疗效降低。降压药并没有这个“耐药性”。尤其是我们现在主张用长效降压药物,它的降压效果产生比较慢,比较持久、平稳,服用的时间越长作用就越明显。血液里的药物要保持一定的浓度,药物换来换去就保持不了一定的血药浓度,降压疗效也就会受到影响,血药浓度波动血压也会随之来回波动,容易引起动脉硬化和其他的不良反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