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和置换伤病的关节。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的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下面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术后晚期的康复护理:即术后14天至6周以内,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依然主要是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进行渐进性抗阻锻炼。注意保持已获得的关节运动范围,巩固早期的康复成果。

(一)概述

关节置换术是指用人工关节替代和置换伤病的关节。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为治疗严重的关节损害、重建关节功能的重要手段。手术后康复护理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者恢复体力,增强关节周围肌群的肌力,来重建关节的稳定性;同时牵引关节周围的粘连、挛缩组织,以保持适宜的关节活动范围,从而保证重建关节的良好功能,恢复日常生活动作的协调性。康复护理应遵循个体化、渐进性和全面性三大原则。

(二)康复功能评定

1.主要功能障碍

(1)肌肉萎缩。

(2)关节活动范围缩小。

(3)步态异常。

(4)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下降。

2.一般康复功能评定

(1)肢体肌力测定。

(2)关节活动范围测定。

(3)步态分析。

(4)手术肢体的长度测定。

(5)活动和转移能力评定。

(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三)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人工关节有许多种,包括人工髋、膝、肘、肩、桡骨头、掌指关节、跖趾关节等,而以人工髋关节历史最长,应用最广。下面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

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1)术后第1天,患足抬高,保持15°的外展和中立位,可在有效镇痛的前提下,指导患者在平卧位情况下进行患肢股四头肌、臀大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但注意1个月内绝对避免患髋进行屈曲、内收和内旋的复合动作,以防止术后关节的脱位。尽早开始踝关节的主动活动,促进血液回流,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和静脉炎的发生。

(2)术后第3~4天,首先训练患髋在伸直情况下进行患肢的内收和外展运动,并进行抗阻内收和外展等长肌力训练,即在股骨内侧和外侧给予阻力,让患者主动内收和外展患肢。此外,还应帮助患者进行髋关节内、外旋活动练习;再进一步帮助患者在床边坐起,但要注意保持髋关节外展位,并且髋关节屈曲不要超过90°,以免发生髋关节脱位。

(3)术后第5~7天,开始主动助力运动,并训练患者在倾斜床、平衡木和(或)双拐支持下逐步进行站立和行走,卧-坐-立转移,并逐渐进行上下楼练习和慢速走训练。

(4)术后第2~3周,进行患肢穿鞋袜练习、功率自行车训练,加强患髋屈曲、内收、外展和内外旋运动练习。进一步加强关节的屈曲、伸和外展等动作的肌力渐进抗阻锻炼,恢复患肢肌力。

(5)术后6周以后即可负重,及早负重可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6)术后第3~4个月开始加强下肢肌力与耐力的练习,如骑车、平地远足、保健体操等。

2.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

(1)术后早期的康复护理:即术后2周以内,此期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关节运动范围的恢复,其次是肌力恢复训练。膝关节功能主要体现在关节活动度及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所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康复的主要内容是关节活动度锻炼及股四头肌、腘绳肌肌力增强锻炼。持续被动运动(CPM)是早期膝功能锻炼的主要手段。初次活动范围为0°~45°,每天2次,每次1h,速度为每分钟1个运动周期,每天增加活动范围5°~10°,此期关节运动范围至少要达到0°~90°。早期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以等长收缩为主。

(2)术后晚期的康复护理:即术后14天至6周以内,此期目的以增强肌力为主,依然主要是股四头肌、腘绳肌的肌力训练,进行渐进性抗阻锻炼。注意保持已获得的关节运动范围,巩固早期的康复成果。如术后早期关节运动范围未能达到90°以上的屈伸度,应在此期予以手法矫正。此外,还要进行其他康复锻炼,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作业治疗、理疗等,以尽快使患者能独立生活。

(四)健康教育

1.向患者介绍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方式,术后康复程序及意义,以获得患者对康复治疗护理的积极配合。

2.教会患者关节保护技术。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关节处于变形位置,避免关节长时间重复1个动作,学会应用辅助具来完成日常生活活动。注意劳逸结合,使关节得到充分休息。

3.指导肥胖者控制体重,以减少术后假体的负担,以延长假体的寿命。

讨论与思考

1.简述关节炎的康复护理措施。

2.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康复护理要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