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目的是对社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喂养、保健、教育及性格培养进行指导,并建立健康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治疗和预防建议。
(一)儿童保健的基本措施
1.健康检查
(1)了解有无营养性、先天性、遗传性疾病的存在,并给予积极治疗。
(2)了解有无喂养、护理方面的知识缺乏,予以指导。
(3)进行优育优教的健康指导。
(4)督促按时进行预防接种。
(5)定期随访:出生至满月每周探访1次,满月后每两周探访1次,至2月为止。以后每月1次至半岁,2个月1次至1周岁,1~3岁每半年检查1次,3~6岁每年检查1次。
2.神经心理发育检查
(1)对神经心理发育情况进行评估:有无行为异常,智能发育迟缓,并应及时干预有问题的儿童。
(2)对出生时有缺氧、低体重、产伤等有问题的儿童进行检查判断预后并及时治疗干预。
(3)对进行干预者随访,评估干预效果。
3.生活安排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地选择衣着及玩具。
4.喂养指导 提倡母乳喂养,并指导母乳喂养的方法及时间,提倡按需喂养。合理添加辅食。
5.疾病预防 督促家长按时接种疫苗,提高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尽量少带儿童去人多拥挤的场合。
6.健康指导 儿童居住的环境应该清洁干净,避免装修等对房间污染,经常保持通风,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合适。适当户外活动。饮食起居生活规律。注重早期心理教育,多与小儿进行沟通。为将来形成良好的性格打下基础。
(二)新生儿期的保健及喂养
全科医生通过随访指导年轻父母了解新生儿的生理特点,需要观察及注意保健及喂养知识。新生儿在出生7d内病死率较高,应在出院24h内访视;正常情况每周访视1次,满月后2周1次,至2月为止。新生儿回家后应建立新生儿健康管理卡和预防接种卡。
每次访视前,医护人员应该用肥皂洗净手、戴口罩。访视时认真仔细、动作轻柔,访视后应与母亲交流并进行健康指导。应先访视早产儿,再访视正常新生儿,最后访视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
1.新生儿期的特点 从胎儿脐带结扎至生后28d为新生儿期。全科医生应于新生儿从医院回家后及时进行访视并建立母子健康档案。新生儿期的特点如下。
(1)新生儿脱离母体,从羊水中通过脐带新陈代谢到置身于外界环境中通过自主呼吸及喂养获取氧气及养料。为了适应新的环境,新生儿经历了解剖、生理上的转折性变化,身体各系统的功能从初步建立逐渐转向成熟。如自主呼吸的建立、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等。
(2)由于内外环境的巨大变化,新生儿生理调节功能还不成熟,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差,易发生体温低、体重低、黄疸、感染及生长发育迟缓等健康问题。
(3)在分娩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缺氧、产伤、低体重、先天畸形等。
2.访视内容
(1)看新生儿居住环境的卫生条件是否干净,温度湿度是否适宜,通风状况,新生儿的饮食、衣物、被褥等是否合乎卫生要求;
(2)了解出生体重、评分状况;
(3)观察新生儿面色、呼吸、哭声、大小便情况;
(4)测量身长、体重和体温,检查皮肤、黏膜和脐部,检查有无先天畸形,如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等。根据小儿及其家庭情况给予预防保健指导。发现异常,早诊断、早治疗。每次访视,填写访视记录。第4次访视结束后,填写小儿生长发育图,转入婴儿期系统保健。
3.新生儿期的保健
(1)环境:新生儿居住的房间应该阳光充足,经常通风,温度湿度适宜。温度应为22~24℃,湿度应为50%左右。
(2)看护: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表情、体温、饮食、大便,了解其睡眠、饮食等生活规律,并且应该注意常洗澡勤换衣。多做户外活动,保持阳光照射充足。
(3)情感培养:多与孩子接触可以促进父母与新生儿的感情连接,建立和培养亲子关系,促进新生儿智力和社会心理的发展。
(4)喂养:新生儿在出生后半小时即可开始母乳喂养并按需喂养,WHO推荐新生儿期最佳喂养方式:产后半小时母乳喂养,开奶前不喂任何其他食物和饮料。
母乳喂养:①保持母亲有足够的营养、汤水充足、睡眠充足、适当活动、心情愉快,生活规律,室内空气新鲜。②母乳充足的表现。每次哺乳能听到吞咽的声音,喂后婴儿能安静入睡;每天6次左右小便,1次量较多或少量多次的软便;小儿体重按正常速度增加。③哺乳技术指导。喂哺前先做好清洁工作,包括给婴儿更换尿布、母亲洗手、清洁乳头。喂奶时母亲多采取坐位,婴儿头肩部置于母亲哺乳侧肘弯处,使婴儿含住乳头而不至于堵鼻。④注意事项。母亲在妊娠中期就应该经常用湿毛巾擦洗乳头,使乳头能耐受吸吮;哺乳时应注意两侧乳房轮流排空,每次应先吸空一侧,再吸另一侧,下次则先吸吮上次未排空的一侧。以保证乳房排空,以利于乳汁分泌;不要让婴儿养成含着乳头睡觉的习惯,哺乳结束后,应将婴儿竖抱,头部靠在母亲肩上,以防溢乳,用手轻拍背部,以帮助空气排出,哺乳后右侧卧位半小时,以防呕吐造成窒息。⑤母亲患病时的处理。经常排乳不畅,或每次哺乳未将乳汁吸空,可以造成乳汁淤积,发生乳房硬块,胀痛。早期应局部湿热敷及轻轻按摩将其软化,并于哺乳后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尽,以防乳汁淤积形成乳腺炎,如果乳腺炎形成,应暂停患侧哺乳;乳头裂伤时,暂停直接哺乳,用吸乳器将乳汁吸出,消毒后喂小儿,并以鱼肝油软膏涂擦乳头,防止感染;乳母若患有急慢性传染病、消耗性疾病或重症心、肾疾病时应停止哺乳。
人工喂养:①牛乳喂养。出生1~2周内的新生儿可用2∶1乳(鲜牛乳2份,加水1份),以后逐渐增加浓度至2个月可喂纯牛乳。喂牛乳应定时定量,一般3~4h1次,每天6~7次。随月龄增加,增加牛乳量减少喂乳次数。按能量需要计算,婴儿每日约需8%的鲜牛乳100~110ml/kg,需水量150ml/kg。②配方乳喂养。配方乳较牛乳蛋白质比例适合,饱和脂肪酸低,营养成分更接近母乳,现在已经较少用纯牛乳喂养,而用配方乳喂养。配方乳有新生儿配方乳、早产儿配方乳,还有各种特殊的配方乳。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按时喂哺时,部分辅以牛乳或配方乳补充喂养。补授法。一般因母乳量少不能满足小儿需要,可每次仍按时哺乳,先将两侧乳房吸空,然后补充乳品或代乳品。代授法。母亲因故临时不能给婴儿哺乳,可用乳品或代乳品代替1次或数次。采用代授法的母亲,应按时挤出或吸乳器吸尽乳汁,同时每日喂哺母乳不少于3次,否则可导致乳汁分泌减少。
(三)婴儿期的保健及喂养
婴儿期为出生后至1周岁。
1.婴儿期生长发育特点 生长发育快,身高可比出生时增加50%,体重为出生时3倍,头围可增至46cm。神经发育也非常迅速。消化系统和吸收功能都未发育成熟,易产生消化不良和营养紊乱。另外,从母体获得的免疫力逐渐消失,自身的免疫力较弱,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故此期的喂养及保健非常重要。
2.喂养
(1)哺乳时间:随婴儿逐渐成长,可渐渐改为定时喂养,2个月以内每3小时1次,每天7~8次,3个月后每天6次,每次哺乳15~20min。
(2)喂养方式:WHO推荐最佳喂养方式。出生4个月内母乳喂养,根据婴儿生长情况于4~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6个月均应添加辅食,否则易引起营养不良。母乳喂养可根据情况持续至1~2周岁。
(3)添加辅食:婴儿的辅食应该品种多样化、形状多样化,重视食物的色香味。
(4)断奶:从婴儿4~5个月时应该开始添加辅食,使婴儿逐渐适应母乳以外其他食物的味道,一方面补充母乳以外的营养,一方面为断乳做准备。一般来说,10~12个月即可逐渐完全断奶。若乳量较多或赶上夏季,可以看情况推迟至1岁半至2岁。
3.保健
(1)身体保健、定期健康检查、体格测量,及时评估指导。
(2)完成计划免疫:①本地区常驻儿童必须建立预防接种卡或证,主要接种对象为婴幼儿,预防接种卡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计划免疫科保存使用,同时签发预防接种证,由儿童家长长期保管使用。②预防接种卡的内容应填写完整,不能遗漏。对因故长期外出或有接种禁忌证者,均在卡片上做好记录。③因故户口转移、住址变动、进出幼托机构,可凭新转移预防接种卡办理入托手续。④由外区迁入本地区的婴儿,原有的接种记录要及时登记在迁入登记簿内,若无预防接种卡者要建立新卡,并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实施预防接种。对外来流动人口或计划生育外生育的婴儿做好预防接种卡的建立。
(3)预防常见疾病:婴儿时期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和腹泻、营养性疾病(佝偻病、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要在社区内普及小儿常见病防治知识,促进小儿健康。多进行户外活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4)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①饮食习惯。婴儿从3~4个月开始,训练用小匙喂养,饮食种类要丰富多样,避免过分单调而造成偏食。②睡眠习惯。婴儿应该保证足够的睡眠,这是保证婴儿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之一。③排尿排便习惯。一般在喂奶后、睡觉前后定时给婴儿排尿,采取一定的姿势,并可以发出声音,形成排尿、排便的条件反射。
(5)认知觉的形成:①语言环境。语言是智力发展的一个主要标志,社区保健人员应该指导婴儿的家庭成员为婴儿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多与婴儿交流,不要认为婴儿小,听不懂,而使婴儿缺乏语言交流的机会。②培养良好的情绪。在看护婴儿的过程中应该使婴儿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创造一切条件,形成良好的生活环境,融洽的家庭气氛,以及与外界接触和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培养良好的性格。社区保健人员应该指导婴儿的家庭成员,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注意对婴儿主动性、独立性的培养。培养婴儿积极、主动、向上的性格。
(四)幼儿期的保健
1~3周岁为幼儿期。
1.幼儿期的特点
(1)体格生长速度逐渐缓慢,幼儿断奶之后应该注意膳食的品种和质量,供给充足的营养防止出现体重增长过缓甚至营养不良。
(2)幼儿期精神智力发育较迅速,家庭成员应与其多接触、多交流,在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下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3)幼儿期语言和行走能力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性不断发展,家庭成员应该学会尊重幼儿。
(4)幼儿期识别危险能力差,注意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2.幼儿期的饮食
(1)合理安排幼儿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各种营养供给要充足,尤其是优质蛋白质,以满足生长发育和活动的需要。小儿消化能力较弱,烹调食物应注意碎、细、软、烂,以适应小儿消化。
(2)饮食习惯的培养:定时进食、专心进食、不偏食、不挑食,少吃或不吃零食。培养孩子独立进餐,餐后不能立即活动。
3.幼儿期的保健
(1)预防接种加强免疫:1岁以内完成基础计划免疫后,幼儿期按期进行加强免疫。
(2)幼儿安全:幼儿期孩子已能行走,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愿意尝试,但是又不能识别危险。因此,要求看护者积极预防,仔细看护。
(3)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期养成的习惯对一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幼儿期养成好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如饮食、卫生、睡眠、排便、游戏等。①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对于幼儿来说,单纯的说教及责骂、呵斥,他们不能完全明白,应该采取一些形象教育的方法,使其形成条件反射,以达到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首先,家庭成员要检查自己的行为习惯,家庭成员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最直观的示范,让幼儿看见具体的行为标准。其次,可以通过图片、故事、儿歌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渗透,幼儿脑海里可以形象地区分出哪些行为习惯是好的,哪些行为习惯是坏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平时应该反复监督、提醒和检查,使好的习惯不断强化。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是清洁卫生习惯,其次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4)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与人交往的前提,早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会使幼儿的一生受益无穷。①儿童行为习惯特点。1~1岁半学会走路,2岁后能够并且喜欢跑、跳、爬高,同时手的动作精细起来。1岁半~2岁,小儿逐渐学会拿各种玩具的动作,端起杯子喝水,用小毛巾洗脸。2~3岁是小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要结合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事物多和小儿说话,鼓励幼儿模仿说话。②促进思维发展:小儿思维的真正形成是在2岁左右。小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的每一步都与实际行动相关联,为了促进此期小儿思维的发展,成人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玩各种游戏。③培养人际交往习惯:在培养小儿人际交往习惯时,首先成人应做好人际关系的示范,如关心他人,爱护儿童,尊敬老人,礼貌待人,成人一贯行为的反复出现,可以引起儿童的自发模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