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节运动的检查评定

关节运动的检查评定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复功能评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里主要介绍躯体运动功能评定中的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等内容。关节活动度评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等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测量时采用标准体位,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一致,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常用于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评定。

康复功能评定是对患者的功能状况进行收集、综合、量化分析形成障碍学诊断的过程。功能评定贯穿于康复医疗的整个过程中,康复医疗是以功能评定开始,又以功能评定结束。康复功能评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这里主要介绍躯体运动功能评定中的肌力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肌张力评定、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等内容。

(一)关节活动度评定

1.基本概念 关节活动度是指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弧度,常以度数表示。关节活动度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关节主动活动度是指作用于关节的肌肉随意收缩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弧度。关节被动活动度是指有外力使关节运动时所通过的运动弧度。关节活动度评定是评定肌肉、骨骼、神经病损等的基本步骤,是评定关节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之一。

2.测量工具与测量方法

(1)测量工具:通用量角器为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工具,主要用于测量四肢关节,其结构由1个圆形或半圆形角度计及1条可以旋转的直尺构成。量角器的两个臂分别称为固定臂和移动臂,两臂在圆形或半圆形量角器圆心位置固定在一起,圆心位置称为轴心。

(2)测量的基本方法:首先根据所测量的关节大小选择合适的量角器。在测量时采用标准体位,量角器的轴心与关节的运动轴一致,固定臂与构成关节的近端骨长轴平行,移动臂与构成关节的远端骨长轴平行。

(3)记录方法:在关节运动的起始位置,用量角器测定并记录下起始位置的度数。缓慢充分地运动移动臂到关节活动的终末位置,记录终末位置的度数。关节活动度是关节运动的范围,即一种运动开始时的角度和结束时的角度,结束时的角度即运动受限的位置。确定关节活动的起始位置时,通常采用解剖学立位时的肢位,把此体位下各关节的位置定为0°。

3.上、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1)上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表10-1)。

(2)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表10-2)。

表10-1 上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表10-2 下肢关节活动度的测量

4.关节活动度测定时的注意事项

(1)充分暴露受检关节。

(2)严格按照规定体位进行测量,以提高测定的可信度。

(3)测量时检查者要帮助被检者保持体位的固定,防止其他关节参与运动。

(4)测量时先测关节主动活动度,再测被动活动度。

(5)注意健患侧关节活动度的对比。

(6)避免在运动疗法或其他康复治疗后立即进行测量。

(7)在关节脱位、关节损伤早期或关节邻近骨折不稳定的情况下应禁止或慎用关节活动度测量。

5.关节活动度评定的结果分析 一般情况下,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要略小于被动活动度。关节被动活动正常,而主动活动受限可考虑由神经麻痹、肌力下降或肌腱断裂造成。关节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均受限可考虑为关节内粘连、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或皮肤瘢痕挛缩所致。关节活动度超出正常范围,可考虑原因为肌肉弛缓性瘫痪、韧带及关节囊松弛等。

(二)肌力评定

1.基本概念 肌力是指肌肉或肌群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量。肌力评定是测定受试者保持一定的动作,并使动作达到最大的活动范围。然后根据肌肉活动范围及抗重力或阻力的情况,按肌力分级标准来评定级别。

主动运动时肌肉或肌群的收缩力量,借以评定肌肉的功能状态。常用于运动系统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评定。常用的肌力测定方法有徒手肌力检查(MMT)。徒手肌力检查是根据受检肌肉或肌群的解剖及功能,让受检者处于不同的体位,并在减重、抗重力或抗阻力的状态下做。

2.徒手肌力检查的分级标准(表10-3)

表10-3 Lovett分级标准

3.徒手肌力检查的特点

(1)不需特殊检查器械,不受检查场所限制,简便易行。

(2)以自身各肢体的重量作为评价基准,更具有实用价值。

(3)此检查方法世界通用,便于学术交流。

4.徒手肌力检查的局限性

(1)为半定量评定,分级标准比较粗略。

(2)难以排除测试者主观误差。

(3)不适用于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引起痉挛的患者。

5.徒手肌力评定的注意事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采取正确的体位及姿势,防止其他肌肉及肌群的代偿。

(3)注意进行左右两侧对比。

(4)中枢神经系统病损所致痉挛性瘫痪者不宜应用徒手肌力检查。

(三)肌张力评定

1.概述 肌张力是指在肌肉放松状态下被动活动肢体或按压肌肉时所感到的阻力。肌张力异常分为肌张力增高、肌张力低下和肌张力障碍。痉挛时肌张力增高最常见的形式,是一种由牵张反射高兴奋性所致的,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增强伴腱反射逾常为特征的运动障碍。常由上位运动神经元损伤所致。

2.评定方法及分级标准 痉挛的主要评定方法是手法检查。患者在肢体放松的情况下,检查者以不同的速度对患者的关节做被动运动,按照对关节进行被动运动时检查者所感受到的阻力来进行分级评定。常用的是改良的Ashworth分级法(表10-4)。

表10-4 改良的Ashworth痉挛评定标准

3.评定注意事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2)评定时应先检查健侧,然后检查患侧,以便两侧对比。

(3)避免在康复治疗后、疲劳时和情绪激动时进行检查。

(四)平衡功能评定

1.概述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平衡是人体保持体位、完成动作,特别是步行的基本保证。平衡功能与视觉、本体感觉、前庭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等因素密切相关。

2.平衡的分类 平衡分为静态平衡、自我动态平衡、他人动态平衡3种状态。

3.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及结果分析 平衡功能评定常用的是Berg平衡量表法。评定内容及评分标准(表10-5)。

表10-5 Berg平衡量表评定内容及评分标准

(续 表)

(续 表)

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0~20分,提示平衡能力差,患者需要乘坐轮椅;21~40分,提示有一定维持平衡的能力,患者可以在辅助下步行;41~56分,提示平衡功能良好,患者能够独立步行。

4.平衡功能评定的适用范围 任何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疾病都要进行平衡功能评定。引起平衡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有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耳鼻喉科疾病、骨关节疾病等。

5.平衡功能评定的禁忌证

(1)下肢骨折未愈不能负重者

(2)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3)不能主动合作者

(五)协调功能评定

1.概述 协调是人体多组肌群共同参与并相互配合,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的运动能力。协调有序的运动是完成日常活动及精细运动等技能动作的基础。中枢神经系统参与协调功能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这些部位的病变及损伤常常造成协调功能障碍。

2.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主要通过观察被检者对指定动作的完成情况来测评。常用的检查动作有以下几种。

(1)指鼻试验:让患者一侧上肢外展,然后用示指指尖指自己的鼻尖。

(2)指-指试验:患者与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将示指举在患者面前,让患者用自己的示指尖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尖。

(3)拇指对指试验:患者拇指依次与其他4指相对。

(4)轮替动作试验:患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向下,交替转动。

(5)跟-膝-胫试验:患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上下滑动。

(6)拍地试验:患者足跟触地,足尖抬起做拍地动作。

3.评分标准

(1)5分——正常。

(2)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速度比正常稍差。

(3)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动作慢且不稳定。

(4)2分——重度障碍,能开始但不能完成动作。

(5)1分——不能开始动作。

各试验分别评分记录。

4.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1)患者必须意识清醒。

(2)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和方法,取得患者配合。

(3)检查时要注意双侧对比。

(4)检查前要进行肌力评测,被检肢体肌力不足4级时,协调检查无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