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务工作者在遇到以下国家法定的传染病时,除给予正确的临床处理外,还要按规定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表9-1)。
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由于传染性疾病均有特定的病原体(细菌、病毒及寄生虫),多数已有针对病原体的有效药物,故应强调:①用抗感染药前先留取标本(如血液、脑脊液等),争取获得阳性病原体;②阳性结果应做药敏检测,并保留病原标本以备后续检测。③重症患者在未获得培养结果前,要及时按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以策安全;④有效抗病原体处方药治疗,特别如结核病、梅毒、伤寒、鼠疫及病毒性肝炎等,既要安全合理选用处方药,又要注意合理疗程,务求做到根治,治愈患者,同时又按传染病防治法要求防止传染病扩散或引起流行。
各种法定传染病的药物治疗如下。
9.1.1 流行性感冒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分甲、乙、丙3型。流行性感冒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起病急、高热、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病程短,自限性经过。老年人和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或心脏病患者易并发肺炎。
◆ 抗病原治疗:①金刚烷胺或金刚乙胺:发病最初1~2日给金刚烷胺,成人,一日100~200 mg,分2次服;儿童,一日4.4~8.8 mg/kg,分2次服用疗程均为5~7日。②奥司他韦:感冒后48小时内服用,成人,一日150 mg;儿童,一日3 mg/kg,分2次口服;疗程均为5日。
◆ 对症治疗:①高热与全身痛较重者用镇痛解热药。②发病初1~2日用中药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
◆ 说明:①65岁以上肾功能衰退的老年患者应减少剂量。②儿童慎用阿司匹林。
表9-1 法定传染病的类别和病种
9.1.2 人 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其药物治疗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uman high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简称禽流感)是由甲型流感病毒某些亚型引起的一种禽类疾病,有可能感染人类,其中以H5N1亚型引起的临床症状最重。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全身不适。重症病例可合并肺炎和全身多脏器功能损伤,病死率高。
◆ 抗病原治疗:①奥司他韦:成人一日150 mg、儿童一日3 mg/kg,均分为2次口服,疗程5日。②金刚烷胺:成人一日100~200 mg、儿童一日5 mg/kg,均分为2次口服,疗程5日。
◆ 对症治疗:①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②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药、缓解鼻黏膜充血药、止咳祛痰药等。③急性肺损伤或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时应用呼吸机支持治疗。
◆ 说明:①儿童慎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②应用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时应注意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道不良反应。肾功能受损者酌减剂量。有癫病史者禁用。
9.1.3 严 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其药物治疗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因感染SARS相关冠状病毒而导致的以发热、干咳、胸闷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严重者出现快速进展的呼吸系统衰竭。
◆ 抗病原治疗:可试用洛匹那韦(200 mg)-利托那韦(50 mg)片,一次2片,一日2次。
◆ 对症治疗:①发热,可使用解热镇痛药。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②糖皮质激素。应用指征为:有严重中毒症状,高热3日不退;48小时内肺部阴影进展超过50%;急性肺损伤或ARDS;一般成人剂量相当于甲泼尼松一日80~160 mg,短期应用。③呼吸困难或衰竭者及时应用无创正压机械通气或有创正压机械通气治疗。
◆ 说明:①儿童慎用阿司匹林。②应用糖皮质激素时需注意其不良反应,儿童慎用。
9.1.4 麻疹及其药物治疗
麻疹(measles)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重点加强护理,对症处理,防治并发症。
◆ 对症治疗:无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
◆ 并发症治疗:①细菌性肺炎:根据病情给予青霉素等抗菌药治疗。②心力衰竭:毒毛花苷K一次0.005~0.007 mg/ kg,缓慢静脉注射。或毛花苷C,<2岁0.03~0.04 mg/kg,>2岁0.02~0.03 mg/kg,静脉注射。或地高辛,<2岁0.05~0.06 mg/kg,>2岁0.03~0.05 mg/kg(总量不超过1.5 mg),口服;静脉注射为口服量的1/2~2/3。
说明:降温治疗时,应避免急骤退热。
9.1.5 流行性腮腺炎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mumps)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疾病良性且呈自限性,但有时可合并睾丸炎、附睾炎、脑膜炎、胰腺炎等并发症而使病情加重。
◆ 对症治疗:无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局部治疗:外敷如意金黄散、紫金锭、青黛散。
◆ 对并发症治疗:①脑膜炎、脑膜脑炎:20%甘露醇,一次1~2 g/kg,快速静脉滴注,30分钟内滴完,6~8小时1次,至头痛基本消失停用。②睾丸炎:口服泼尼松,一日20~40 mg,疗程3~5日。③胰腺炎:同急性胰腺炎治疗。
9.1.6 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 对症治疗:无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①高热:可采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使体温保持在38~39℃(肛温)。②惊厥:可使用镇静止惊药,如地西泮一次5~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水合氯醛一次8 mg/kg或250 mg/m2,最大限量为500 mg,一日3次。苯妥英钠一次0.125~0.25 g,1日总量不超过0.5 g等。③脑水肿:20%甘露醇(1~1.5 g/kg),同时可合用呋塞米、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 对并发症治疗:因脑水肿、脑疝而致呼吸衰竭者可给予脱水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必要时使用人工呼吸机治疗。
◆ 说明:康复治疗的重点在于智力、吞咽、语言和肢体功能等的锻炼,可采用理疗、体疗、中药、针灸按摩、推拿等治疗手段。
9.1.7 脊髓灰质炎及其药物治疗
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咽痛和肢体疼痛,部分患者可发生弛缓性麻痹,损害严重者可有后遗症。
◆ 对症治疗:本病无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①早期患者,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一日200~500 mg,连续2~3日;泼尼松口服或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一般用3~5日。②瘫痪停止进展后应用加兰他敏,肌内注射,一次0.05~0.1 mg/kg,一日1次,疗程2~6周。
◆ 对并发症治疗:①延髓麻痹:有吞咽困难应右侧卧位头部放低,使与地面成20°~30°,以利呼吸道引流;加强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需做气管切开;鼻饲。②脊髓麻痹影响呼吸肌功能时应采用机械通气。呼吸肌麻痹和吞咽障碍同时存在时,应行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
◆ 说明:在热退尽、瘫痪不再进行时,及早康复治疗。
9.1.8 狂犬病及其药物治疗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畜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 对症治疗:无针对病原的特效治疗。①安静卧床休息,防止一切声、光、风的刺激。②高热者用冷褥,体温过低者给予热毯,血容量过低或过高者,应及时予以调整。③有恐水时应禁食、禁饮、尽量减少各种刺激。痉挛发作可予苯妥英钠一次0.125~0.25 g,1日总量不超过0.5 g地西泮一次5~10 m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
◆ 对并发症治疗:①神经系统:脑水肿可予甘露醇及呋塞米等脱水药。②心血管系统:低血压者予扩容补液及血管活性药物。心力衰竭者限制水分,应用地高辛等强心药。
◆ 说明:①应单室严格隔离,专人护理。②医护人员须戴口罩、穿隔离衣及手套。③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均须严格消毒。
9.1.9 流行性出血热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 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汉坦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本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害,临床上以发热、低血压、出血、肾脏损害等为特征。
◆ 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1 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一日1次,疗程3~4日。
◆ 对症治疗:①发热期:应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输液以葡萄糖和氯化钠为主。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②低血压期:给予扩容、纠正酸中毒和抗休克治疗。③少尿期: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可用呋塞米、依他尼酸利尿。肾衰竭时给予透析治疗。④多尿期补充足量的液体和钾盐,以口服为主静脉为辅。
◆ 说明:①吗啉胍应在发热期使用②发热期避免使用强退热药物,避免脱水
9.1.10 登革热及其药物治疗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肌肉及骨关节剧烈酸痛、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等为主要表现,预后良好重者表现为登革出血热,以发热、皮疹出血、休克等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
◆ 对症治疗:本病无特效针对病原治疗。①中毒症状重者,短期使用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口服泼尼松5 mg,一日3次。②有出血倾向,用卡巴克络一次5~10 mg,一日2次;酚磺乙胺,一日1 g。出血量较大者,可给予输新鲜全血或血小板,大剂量维生素K1一次10 mg,一日1~2次,肌内或深部皮下注射;口服云南白药。
◆ 对并发症治疗:①休克:扩充血容量,可用血浆和代血浆。②DIC:按DIC处理。③脑水肿:应及时脱水;同时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一次5~10 mg,以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发生。
◆ 说明:①对有明显出血症状的患者,应避免乙醇擦浴。②解热镇痛药可诱发G-6-PD缺乏的患者发生溶血,应谨慎使用。
9.1.11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是由普氏立克次体引起;地方性斑疹伤寒(endemic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及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广谱抗菌药的疗效好。
◆ 抗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口服,成人一次200~300 mg,一日1次,小儿用量酌减;疗程3~5日。次选四环素:成人一日2 g,小儿一日25 mg/kg,分3~4次口服,体温正常后继续用药3日。或环丙沙星,一次0.5 g,每12小时1次,连服3日;或氧氟沙星,一次0.2 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连用3日。也可合用甲氧苄啶,成人一日0.2~0.4 g,分2次服。
◆ 说明:有严重毒血症者可短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200 mg,静脉滴注,一日1次,连用2~3日或地塞米松5~10 mg,静脉滴注,一日1次,连用2~3日。
9.1.12 病毒性肝炎及其药物治疗
见9.6。
9.1.1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药物治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以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为主要临床特点。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成人,一日800万~1 200万U;儿童,一日20万U/kg,均为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次选:①头孢菌素:头孢曲松钠,宜用于不能应用青霉素的重症患者。成人,一日2 g;儿童一日100 mg/kg。②氯霉素:首剂为50 mg/kg,继而一日5~100 mg/kg,成人一日最高量可达4 g,分次静脉滴注或口服。
◆ 对症治疗:①休克:扩容、纠正酸中毒。如休克仍未纠正,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应用强心药及肾上腺糖皮质激素。②DIC:疑有DIC,宜尽早应用肝素,剂量为0.5~1.0 mg/kg。③脑水肿:20%甘露醇,一次1~2 g/kg,根据病情可按每4、6或8小时静脉快速滴注。
◆ 说明:①应密切注意氯霉素对骨髓的抑制作用。②使用肝素时,应密切根据凝血时间监测,调整剂量。
9.1.14 猩红热及其药物治疗
猩红热(scarlet fever)是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发热、咽炎及皮疹为主要特征。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成人,一次400万~800万U;儿童,一次10万~20万U/kg;均为一日3~4次,疗程7~10日。次选:红霉素20~40 mg/kg或头孢菌素类药。疗程不少于7日。
◆ 说明:①重者可静脉给药或两种抗生素联合应用。②抗生素使用要注意疗程。
9.1.15 百日咳及其药物治疗
百日咳(whooping cough)是小儿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引起。其特征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气吼声,病程较长,可达数周甚至3个月左右,故有“百日咳”之称。
◆ 抗病原治疗:首选红霉素,一日30~50 mg/kg,最大剂量一日2 g,分3~4次口服,连服7~14日。次选复方磺胺甲唑(TMP 8 mg/kg及SMZ 40 mg/kg),疗程14~21日。也可选用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 说明:①祛痰止咳治疗,如沙丁胺醇0.5 mg/kg、氯丙嗪等。②百日咳脑病时可用脱水治疗。
9.1.16 白喉及其药物治疗
白喉(diphtheria)是由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咽、喉、鼻等处有假膜形成伴有全身中毒症状,如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痛等,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神经瘫痪。
◆ 抗毒素治疗:在病程初3日应用效果较好。咽白喉假膜局限在扁桃体者,剂量2万~4万U。假膜范围广泛、中毒症状重者,剂量4万~10万U。喉白喉和鼻白喉者,剂量1万~3万U。发病3日后治疗者剂量加倍。24小时后病变继续扩大者可重复使用。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一日600万U,疗程7~10日,用至症状消失和白喉杆菌培养阴转为止。次选红霉素,一日40 mg/kg,分4次口服或静脉注射,疗程7~10日。
◆ 对并发症治疗:①心肌炎:可用泼尼松一日20~40 mg,口服。②喉梗阻:气管切开,并在切开处钳取假膜,或滴入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以溶解假膜。
◆ 说明:抗毒素治疗前应做皮肤过敏试验,阳性者按脱敏法给予。
9.1.17 细菌性痢疾及其药物治疗
细菌性痢疾(bacillary dysentery)是由志贺菌属(又称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 抗毒素治疗:首选:①普通型痢疾,用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口服,成人一次0.2~0.4 g,一日4次,疗程5~7日。②中毒性痢疾:环丙沙星,静脉滴注,一日0.2~0.4 g,病情好转后改用口服;或三代头孢菌素等抗菌药。次选复方磺胺甲唑片,成人,一次2片,一日2次,首剂加倍;儿童剂量酌减。也可用二代或三代头孢菌素。
◆ 说明:有药敏结果时则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9.1.18 伤寒和副伤寒及其药物治疗
伤寒(typhoid fever)和副伤寒(parathyr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持续高热、玫瑰疹和相对缓脉神经系统中毒症状、消化道症状、肝脾大及白细胞低下等。
◆ 抗病原治疗:首选:①氟喹诺酮类药,左氧氟沙星400 mg,一日2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14日。环丙沙星一次500 mg,一日2次,或每8小时1次口服或静脉滴注,疗程14日。②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曲松钠,成人一次2 g,一日次,静脉滴注;儿童,一日100 mg/kg疗程14日。或用头孢噻肟,成人一次1~2 g,每12小时1次,静脉滴注;儿童,一日100~150 mg/kg,疗程14日次选:①氨苄西林,成人一日2~6 g儿童,一日100~150 mg/kg,分3~次口服或静脉滴注。②阿莫西林,成人一日2~4 g,分3~4次口服,疗程14日
◆ 对并发症治疗:①肠出血:酌量输血;禁用泻药及灌肠;内科治疗无效应考虑手术治疗。②肠穿孔:除局限者外,应及早手术治疗,同时控制腹膜炎。
◆ 说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孕妇儿童禁用;哺乳期妇女慎用
9.1.19 霍乱及其药物治疗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致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以剧烈无痛性泻吐米泔样大便、严重脱水,肌肉痛性痉挛及周围循环衰竭等为特征。
◆ 抗病原治疗:首选诺氟沙星,口服,一次0.2 g,一日2次,亦可静脉滴注。次选多西环素、复方磺胺甲唑片四环素。
◆ 对症治疗:①按脱水程度补液:入院后最初2小时应快速输液以尽快纠正低血容量休克及酸中毒:轻型补液3 000~4 000 ml,小儿100~500 ml/kg;中型补液4 000~8 000 ml,小儿150~200 ml/ kg;重型补液8 000~12 000 ml,小儿200~250 ml/kg。②纠正休克及酸中毒:氯化钠注射液与1/6 mol/L的乳酸钠或碳酸氢钠;见有尿液后可行补钾。
◆ 说明:属甲类传染病,需按消化道传染病严密隔离至症状消失6日后、粪便弧菌连续3次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9.1.20 新生儿破伤风及其药物治疗
破伤风(tetanus)是由破伤风杆菌侵入人体伤口,生长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一种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以新生儿多见。
◆ 抗毒素治疗:破伤风抗毒素:1万~3万U,一次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一日5万~10万U/kg,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静脉滴注。次选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也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对症治疗:惊厥,大量使用抗惊厥药和镇静药,控制痉挛发作。
9.1.21 布氏杆菌病及其药物治疗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布鲁杆菌病、波状热,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大等。
(1)急性布氏杆菌病
◆ 抗病原治疗:首选多西环素一日200 mg,加利福平一日600~900 mg;疗程6周。次选四环素,一日2 g,分4次分服,3~5日热退后,剂量可减为一日1.5 g;也可联用阿米卡星,肌内注射,一次0.4 g,一日1次。
◆ 说明:中毒症状明显和睾丸炎严重者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2)布氏杆菌骨髓炎
◆ 抗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口服,一日2 g加阿米卡星,一次0.4 g,一日1次,肌内注射。亦可试用氯霉素与庆大霉素合用。疗程2~3个月。
◆ 对并发症治疗:应予彻底清创辅以长期抗菌治疗。
(3)布氏杆菌心内膜炎
◆ 对病原治疗:首选四环素,口服,一日2 g加阿米卡星一次0.4 g,一日1次,肌内注射;四环素治疗疗程2~3个月。次选四环素与庆大霉素或复方磺胺甲唑联合加用利福平。
9.1.22 炭疽及其药物治疗
炭疽(anthrax)是由炭疽杆菌所致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坏死、溃疡、焦痂和周围组织广泛水肿及毒血症症状,可引起肺、肠和脑膜的急性感染,并可伴发败血症。
(1)皮肤炭疽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成人一次200万~400万U;儿童,20万U/kg,静脉注射,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疗程7~10日。次选:①左氧氟沙星,一次400 mg,静脉注射,一日2次。②多西环素,口服,成人,一次100~200 mg,一日2次。
◆ 对并发症治疗:局部皮肤病灶外切忌挤压,也不宜切开引流,以防感染扩散而发生败血症。局部可用1∶2 000高锰酸钾液洗涤,涂敷四环素软膏,用消毒纱布包扎。
(2)肺炭疽、肠炭疽、脑膜炎炭疽和败血症炭疽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一日1 000万~2 000万U,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静脉注射;同时合用氨基糖苷类(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疗程4~6周。也可加用环丙沙星,一次400 m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或用克林霉素,一次600 mg,静脉注射;或口服,每10小时1次。
◆ 说明:重症可用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一日100~200 mg,短期静脉滴注。
9.1.23 鼠疫及其药物治疗
鼠疫(plague)是由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
(1)腺鼠疫
◆ 抗病原治疗:首选链霉素,成人,肌内注射,首剂1 g,以后一次0.5 g,每12小时1次;小儿一日10~20 mg/kg,新生儿一日10 mg/kg,分2次注射。疗程一般7~10日。次选:①多西环素,轻症者1、2日,一次100~200 mg,一日2次,口服,疗程7~10日。②复方磺胺甲唑,一次2片,一日3~4次,热退后改为一日2次。亦可应用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
◆ 对并发症治疗:①肿大淋巴结可用抗菌药物外敷,其周围组织内注入链霉素。已软化者在应用足量抗菌药物24小时以上可切开排脓。②对严重毒血症患者可短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100~300 mg氢化可的松静脉滴注。③眼鼠疫可用四环素、氯霉素、红霉素等眼用制剂。④皮肤鼠疫可用抗菌药液湿敷冲洗或抗菌药软膏外敷。
◆ 说明:小儿及孕妇慎用氯霉素。
(2)肺鼠疫或败血型鼠疫
◆ 抗病原治疗:首选:①阿米卡星。成人,一次0.4 g,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一日1次。体温正常后改为一次0.4 g,静脉滴注或肌内注射,隔日1次,持续3~5日,最长总疗程15日。②联合用药。阿米卡星加氯霉素或多西环素。次选:①氯霉素,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成人一次0.5~1 g,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加多西环素100~200 mg,一日2次,疗程7~14日。②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也可联合使用。
◆ 说明:肺鼠疫患者应严密呼吸道隔离。隔离到症状消失、血液或局部分泌物每3天培养1次且检菌3次阴性、肺鼠疫痰培养3日1次且6次阴性始解除隔离。
9.1.24 肺结核和麻风病及其药物治疗
见9.4。
9.1.25 淋病和梅毒及其药物治疗
见16.14.1和16.14.2。
9.1.26 钩端螺旋体病及其药物治疗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是由致病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轻者数日内自愈。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肾衰竭或脑膜炎。
◆ 抗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尽量早用,一次200万U,静脉注射,每8小时或每6小时1次;小儿,一日5万U/kg分4~6次,静脉注射,疗程5~7日次选: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庆大霉素,一日16~24万U,分2次肌内注射,或用多西环素,100~200 mg,一日2次,口服疗程7日。
◆ 说明:注意首次剂量不可过大,以防出现赫氏反应,用药同时或用药前,给予氢化可的松150~30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00 ml稀释后静脉滴注。
9.1.27 疟疾、黑热病、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和包虫病及其药物治疗
见9.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