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又称高苯丙氨酸血症,是最常见的氨基酸代谢障碍性疾病之一,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由于肝苯丙氨酸羟化酶((PAH)或合成辅酶四氢生物蝶呤(BH4)的相关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导致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因患儿尿液中排出大量苯丙酮酸等代谢产物而得名。
本病由于缺陷的酶不同大致分为典型型和BH4缺乏型。典型PKU是肝细胞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PAH)不能将苯丙氨酸转化为酪氨酸,造成代谢的紊乱。BH4缺乏型是由于合成四氢生物蝶呤的相关辅酶(如GTP-GH,6-PTS,DHPR等酶缺乏)缺乏或活性低下所致。
【临床表现】
1.症状 出生时多无明显特殊的临床症状,一般在出生后3~4个月才逐渐出现临床表现症状:开始出现呕吐、易激惹、智力发育落后等。
(1)脑发育障碍:新生儿期和婴儿早期多无明显异常,部分患儿可有呕吐、喂养困难、烦躁等非特异性症状,未经治疗的患儿在生后数月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智力发育落后。近半数患儿合并癫,约1/4患儿有癫
发作。癫
发作可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轻和停止。可有精神行为异常如兴奋不安、烦躁、易激惹、抑郁、多动、孤独症倾向或攻击行为等。最终将造成中度至极重度智力低下,并可出现震颤。
(2)皮肤、毛发色淡:约90%的小儿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虹膜色素变浅,1/3皮肤干燥。
(3)尿特殊味:常有特殊的鼠尿味。
(4)其他:可有呕吐、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体征 神经系统体征不多见,有些患儿有小头、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截瘫或偏瘫等痉挛性瘫痪。由于酪氨酸酶受抑制,约90%的小儿因黑色素合成不足毛发、皮肤、虹膜色素变浅,1/3皮肤干燥。导致黑色素缺乏,使得患儿的毛发逐渐变黄、皮肤较白、虹膜色浅。易合并湿疹和骨质疏松等表现。
3.辅助检查
(1)尿三氯化铁试验:用于较大儿童的筛查。
(2)枯草杆菌增殖抑制试验(Guthrie试纸法):目前新生儿筛查应用此种方法,新生儿喂奶3d后,采集足跟末梢血,吸在筛查滤纸片上,晾干送检。当苯丙氨酸含量>0.24mmol/L(4mg/dl),应复查或测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
(3)血苯丙氨酸和酪氨酸测定:凡新生儿筛查阳性者需经此项检查确诊。正常人苯丙氨酸浓度为0.06~0.18mmol/L(1~3mg/dl)。典型的PKU患者经乳类喂养后,血苯丙氨酸水平可持续在1.22mmol/L(20mg/dl)以上。
(4)尿蝶呤分析:应用高压液相层析法测定尿中新蝶呤和生物蝶呤的含量,可以鉴别各型PKU。
(5)DNA分析和酶学分析:应用多重等位基因特异PCR,STR,PCR-ASO法进行DNA分析。PAH仅存在肝细胞内,所以其活检检测不适于临床。其他酶的测定可采用外周血中红、白细胞或皮肤成纤维细胞检测。
(6)X线检查:典型PKU和BH4缺乏患儿,头颅CT和MRI检查可见弥漫性、脑皮质萎缩和脑白质病变。
【应鉴别的疾病】
1.经典的PKU应与各型高苯丙氨酸血症鉴别见表3-1。
表3-1 高苯丙氨酸血症
2.脑发育不全。
3.其他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PKU主要以饮食疗法为主:低苯丙氨酸饮食:适应证主要是典型的PKU患者,定期检测苯丙氨酸水平,以调整饮食,饮食控制至少到青春期以后。
(2)对低PA饮食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原则
(1)对BH4缺乏型PKU应依据酶缺乏情况予以不同的药物口服,包括四氢生物蝶呤(BH4)、左旋多巴(L-DOPA)、5-羟色胺。
(2)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
处 方
1.二氢蝶呤还原酶(DHPR)和甲醇胺脱水酶(CD)缺乏 ①LDOPA 30~50mg/(kg·d);②5-羟色胺3~8mg/(kg·d),分3~4次。
2.6-丙酮酰四氢蝶呤合成酶(6-PTS)和鸟苷三磷酸环化酶(GTP-CH)缺乏 ①L-DOPA:30~50mg/(kg·d);②5-羟色胺:3~8mg/(kg·d),分3~4次;③BH4:2~5mg/(kg·d),分3~4次。
【注意事项】
1.避免近亲结婚,开展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断,早治疗可防止智力低下。
2其他类型的高苯丙氨酸血症,即变异型PKU,如DHPR酶缺乏,单独用饮食控制无效,也应给予左旋多巴和5-羟色氨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