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是指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在幼儿时期不常见,以学龄儿童多见,近年来由于内镜在临床广泛应用,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小儿各年龄组均可发病,婴幼儿多为急性、继发性溃疡。胃溃疡常发生于小婴儿,多为应激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于年长儿。小儿时期平均发病率十二指肠溃疡较胃溃疡多3~5倍。男孩较女孩为多,据统计约为2∶1。据报道成人病例的21%~50%开始于儿童期。
【临床表现】
1.症状 年龄愈小,症状愈不典型。
(1)新生儿和小婴儿的溃疡为急性,起病多急骤,确诊较困难,易被原发病掩盖,常无特异症状。早期出现哭闹、拒食,很快发生呕吐、呕血及便血。重者恶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穿孔,发生腹膜炎症状,腹疼,腹胀明显,腹肌强直,常伴发休克。
(2)幼儿主要症状为反复脐周及上腹部疼痛,时间不固定,不愿进食,食后常加重,很易误诊。或以反复呕吐为主要表现,食欲差、发育不良或消瘦。
(3)年长儿的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诉上腹部疼痛,局限于胃或十二指肠部,有时达后背和肩胛部。胃溃疡大多在进食后痛,十二指肠溃疡大多在饭前和夜间疼痛,进食后常可缓解。有些患儿因伴幽门痉挛常呕吐、嗳气和便秘。偶或突然发生吐血、血便以及胃穿孔。
2.体征 检查时可发现剑突下有压痛点,或脐上部痛觉过敏。
3.辅助检查
(1)粪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可能有活动性溃疡。
(2)胃、十二指肠纤维内镜:诊断溃疡病准确率最高的方法。国内外对小儿已广泛应用。可直接发现溃疡,并采取黏膜标本送检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还可内镜下控制活动性出血。
(3)X线检查:虽应用较广,但不够敏感和特异。
(4)幽门螺杆菌检测:见胃炎。
【应鉴别的疾病】
1.腹痛的鉴别 与溃疡相似的腹痛有肠痉挛、肠寄生虫病、胆道痉挛、胆道蛔虫,结石、腹型过敏性紫癜等。
2.呕血的鉴别 可见于新生儿自然出血症、坏血病、食管裂孔疝等。儿童时期的呕血,可见于紫癜、血友病、重度贫血、肝硬变(胃及食管静脉曲张)及全身出血性疾病,或因鼻咽出血被吞咽后再从胃部呕出。
3.血便的鉴别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为柏油样便,红色血便见于大量出血。主要应与肠套叠、肠重复畸形、回肠远端憩室出血、肠息肉、肠伤寒、过敏性紫癜及其他血液病等鉴别。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保持生活规律,精神愉快,适当休息,避免食用刺激性、对黏膜有损害的食物及药物。合并出血者可输血,密切监护治疗,防止出血性休克。
2.药物治疗原则
(1)抗酸治疗:即中和胃酸,降低胃及十二指肠内的酸度,减轻胃酸对胃肠黏膜的损伤。包括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药、中和胃酸的抗酸药、胃泌素受体阻滞药。
(2)胃黏膜保护药。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处 方
1.H2受体拮抗药 ①西咪替丁:儿童10~15mg/(kg·d),3~4/d,亦有主张2/d。疗程4~8周;②雷尼替丁:儿童3~5mg/(kg·d),2/d,疗程4~8周;③法莫替丁:儿童0.9mg/(kg·d),1/d,疗程2~4周。
2.质子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特异地作用于壁细胞,选择性抑制壁细胞的H+-K+-ATP酶。儿童0.6~0.8mg/(kg·d),1/d,每天清晨顿服。
3.中和胃酸的抗酸药 餐后1~1.5h及睡前服。①碳酸钙:凯思立D每片含碳酸钙1250mg(相当于钙500mg),每次半片,1~ 2/d。②铝碳酸镁(胃达喜):饭后1~2h及睡前服用,每次0.5~1片。
4.胃泌素受体阻滞药 与胃泌素受体竞争结合,抑制胃酸分泌。丙谷胺:儿童每次4~8mg/kg,3~4/d,饭前15min服用,30~60d为1个疗程。
5.胃黏膜保护药 ①硫糖铝:不被胃肠道吸收,黏附溃疡基底,形成保护层,防止氢离子逆向弥散。儿童10~25mg/(kg·d),分4次口服,餐前1~2h服用。②枸橼酸铋钾:为溃疡隔离药,保护黏膜,聚集于溃疡部位,促进上皮的再生和溃疡愈合,此外有杀灭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蛋白酶活性的作用。儿童6~8mg/(kg·d),分3次。③十六角蒙脱石:通过增加黏膜厚度及加强黏膜屏障功能,促进溃疡愈合。1岁以下,每日1袋,分3次服用;1~2岁:每日1~2袋,分3次服用,2岁以上:每日2~3袋,分3次服用。
6.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同胃炎。
【注意事项】 十六角蒙脱石可能影响其他药物的吸收,必须合用时应在服用蒙脱石之前1h服用其他药物。少数患者如出现轻微便秘,可减少剂量继续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