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以嗜酸细胞及肥大细胞为主的气道变应原性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喘息、咳嗽、呼吸困难和胸闷为特点,常在夜间和清晨发作。支气管哮喘具有以下特征:①气道慢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主要的特征;②可逆性的气流受阻;③气道高反应性。
【临床表现】
1.症状 典型症状为咳嗽、胸闷、喘息及呼吸困难,特别是症状在夜间及清晨加重。如患儿只有反复咳嗽,尤其是早晚及夜间咳嗽,或运动后、大笑后,进食过甜及过咸的食物均可诱发的咳嗽应注意咳嗽变异性哮喘。
2.体征 在哮喘缓解期,可以无任何体征。哮喘发作时,可出现呼吸困难、三凹征、呼气相延长、喘鸣音。值得注意的是,在气道严重受阻时,喘鸣音消失,即“闭锁肺”,是哮喘最危险的体征。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在需要排出其他肺部疾病时,需要拍片。
(2)变态反应检测:方法有体内试验即皮肤的针刺试验和点刺试验。体外试验即血清的特异性IgE检测。
(3)嗜酸细胞计数:痰中及外周血中嗜酸细胞计数增加。
(4)肺功能测定:测定肺功能的目的是确定是否有气流受阻;在支气管舒张药使用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测以确定支气管收缩的可逆性;评判治疗反应。常用肺功能的指标有: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PEF及PEF变异率、支气管扩张试验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等。
【应鉴别的疾病】
1.哮喘性支气管炎 多见于1~3岁小儿,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出现呼吸时间延长,伴有喘鸣音及粗湿鸣,反复发作与感染有关。
2.先天性喉喘鸣 多在生后7~14d症状显露,临床主要症状为吸气性喉鸣,哭闹是明显,如睡后症状缓解或消失,一般在2岁左右恢复正常。
【治疗原则】
1.一般原则原则 坚持长期、持续、规范及个体化的原则。发作期快速缓解症状,缓解期预防哮喘发作,降低气道高反应,注意避免触发因素。
2.药物治疗原则
(1)吸入药物: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短效β2受体激动药(沙丁胺醇和特布他林)、溴化异丙托品。
(2)口服:泼尼松、氨茶碱、丙卡特罗。
处 方
1.哮喘急性发作雾化用药 布地奈德及特布他林,布地奈德每次1mg,特布他林体重<20kg,每次2.5mg;体重>20kg,每次5mg,雾化吸入,2~3/d。
2.静脉用药 ①甲泼尼龙:1~2mg/(kg·d),分1~2次静脉注射。连续应用3~5d,症状好转后,可改泼尼松口服。②氨茶碱:每次3~5mg/kg,加入等量的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6~8小时1次。③合并感染时,可考虑应用抗生素,以大环内酯类为首选。轻症可口服,重症可静脉用药。④氨溴索:痰液黏稠时,雾化或静脉均可。
3.缓解期预防用药
(1)<5岁的哮喘患儿:布地奈德每次0.5~1mg雾化吸入,1~2/d,每3个月进行1次症状评估,无哮喘发作,可维持原治疗方案3个月,无哮喘发作3~6个月,可减量治疗。如有哮喘发作,增加布地奈德吸入剂量。或者联合口服孟鲁斯特。
(2)>5岁哮喘患儿:轻度持续发作,可单纯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每次1~2吸,1~2/d,3个月症状评估,无哮喘发作,维持原治疗方案,3~6个月无发作,可减量治疗。有哮喘发作可增加吸入剂量,或改用糖皮质激素加长效β2受体激动药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混合制剂(信必可)或氟替卡松沙美特罗混合制剂(舒力迭)。
信必可:有4.5/80μg装和4.5/160μg装。其中β2受体激动药为速效并长效,故信必可在常规治疗时,如有急性发作,可按需使用。中度哮喘可从小剂量开始使用,重度哮喘可用大剂量。
舒力迭:有50/100μg和50/250μg装。其中β2受体激动药为慢效、长效,故在哮喘急性发作时,不宜按需使用。中度从小剂量开始应用,重度从大剂量开始应用。
(3)孟鲁斯特:2~6岁,每次4mg;6~14岁,每次5mg;14岁以上儿童,每次10mg;每晚睡前服用。
(4)氨茶碱:既可用于急性发作的缓解药,也可用于预防用药。
【注意事项】
1.使用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少数人可见恶心、头痛、头晕、心悸、手指震颤等不良反应;剂量过大时,可见心动过速和血压波动;但减量即恢复,如不良反应严重时应立即停药。
2.长期使用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亦可形成耐受性,不仅疗效降低,且可能加重哮喘。
3.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致库欣综合征。
4.氨茶碱治疗浓度范围较窄,体内清除率个体差异很大,临床确定治疗量时应参血药浓度检测结果和临床效应进行调整;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时不可浓度过高,速度过快,新生儿慎用。
5.有研究表明,青春期前哮喘患儿应用孟鲁司特治疗1年不会影响身高,而倍氯米松吸入治疗可使患儿身高增长速率减慢。
(陶 枫)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4] 沈 刚.新编实用儿科药物手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