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是一组由免疫介导、化学物质、生物因素、放射线或不明原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以造血干细胞损伤、骨髓脂肪化及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疾病。
【临床表现】
1.症状 患儿多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病程短。部分患儿起病缓慢,病情迁延。症状与血细胞减少有关,首发症状多以出血为主。出血部位广泛,可有皮肤、黏膜等体表出血,少数深部脏器出血,血便、血尿、眼底出血、颅内出血,重者危及生命。患儿可有精神萎靡、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贫血症状。感染以口腔、肺、皮肤、肛周、尿路感染常见,重者可发生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2.体征 可有贫血,出血相应体征。可出现皮疹、关节疼痛。部分患儿可有肝脾大。
3.辅助检查
(1)血象:呈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多为呈重度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白细胞总数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血小板减少。
(2)骨髓象:脂肪滴多见,多部位骨穿增生减低,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等)易见。巨核细胞缺如。
(3)骨髓活检:骨髓组织增生减低,主要为非造血组织,可见骨髓间质水肿和出血。
(4)造血祖细胞培养: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E)、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eg)均减少。
【应鉴别的疾病】
1.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Fanconi贫血、Diamond-Blackfan综合征。
2.全血细胞减少疾病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纤维化,低增生性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造血功能停滞,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转移癌,脾功能亢进等。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早诊断,早治疗,联合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应坚持长期治疗,逐渐减量,切忌疗程不足。
2.药物治疗原则
(1)支持治疗:给予成分输血使Hb>60g/L,PLT>20×109/L。将患儿保护性隔离,加强皮肤及口腔护理,无菌饮食。如合并感染,应及时做病原菌培养,并给予足量、联合、广谱抗生素治疗。
(2)免疫抑制治疗: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LG/ATG)、环孢素(CsA)等联合治疗。
(3)促造血治疗: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血小板生成素(TPO)等。
(4)移植:若有相合配型可做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脐血异基因移植。
处 方
1.ALG/ATG 马/猪制剂15~40mg/(kg·d);兔制剂3~5mg/(kg·d)。
2.CsA 3~5mg/(kg·d),维持血药浓度100~250ng/ml。
3.康力龙 0.1mg/(kg·d)。
4.EPO 50~150U/(kg·d)。
5.G-CSF 2.5~5μg/(kg·d)。
【注意事项】 ALG/ATG为生物制剂,使用前应皮试,患儿可出现过敏反应,发热、寒战,皮疹、关节肌肉酸痛等血清病反应。
(陶 枫 付 蓉 于 虹)
参考文献
[1] 竺晓凡.小儿血液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2]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张之南,杨天楹,郝玉书.血液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4]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