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晚期严重肌萎缩见于四肢近端和躯干,同时有髋关节挛缩,脊柱前弯,腱反射消失。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临床罕见,男女均受累。首发症状为肢体远端受累,表现为对称性足下垂,双手无力及大小鱼际肌萎缩。1.少年型脊肌萎缩症 主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前者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受损,常有自发纤颤电位,血清CPK值一般正常。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运动和按摩,防止并发症。

【概述】 是一组遗传性骨骼肌进行性无力和萎缩,最终完全丧失运动功能。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本病可分为数型,但病型混合不易区分的病例亦不少。

(1)假性肥大型:又称杜氏型,是最多见的病型,为性连锁隐性遗传,女性携带病态基因,男孩患病的危险性为50%。发病缓慢,起病多在3~5岁,运动发育迟缓,易跌倒,上梯阶困难,鸭步。下肢近端肌群最终受累,由仰卧位起立有困难,必先翻身卧位,以手支撑地面呈跪位,再用双手扶胫前、膝部,在躬身姿势下双手沿大腿前方逐步上移,以助伸直躯干,达到直立位。这种特殊的起立姿势称为Gower征。假性肥大多见于腓肠肌,亦可见于肩胛带肌群。肩胛带无力时,当两臂上举时肩胛骨内缘远离胸壁,呈鸟翼状。晚期严重肌萎缩见于四肢近端和躯干,同时有髋关节挛缩,脊柱前弯,腱反射消失。多数患儿有心肌病,心脏扩大。一些患儿可有智能低下。

(2)面肩肱型肌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女均受累,常在青春期发病,儿童少见。发病起始年龄是5岁。首先症状是面肌受累,呈特殊的肌病面容。其后肩带肌受累、举臂或更衣困难,最终波及躯干肌、髋带肌及双下肢、腱反射消失。如胫前肌受累可表现为足下垂。一般心脏不受累,智力正常,病情进展缓慢,部分患儿临床经过呈顿挫型。

(3)Emery-Dreifuss型肌营养不良:是X-连锁隐性遗传病。起病年龄5~15岁。患儿的肘、颈出现挛缩,颈前屈受限,双上肢举物不能,而后出现膝踝挛缩,数年后出现足尖走路和双下肢远端无力的特殊步态。由于脊柱出现强直,因此弯腰、转身困难。腱反射消失,智力正常。可伴有心脏传导功能障碍,常因心脏病而致死亡。

(4)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女均可患病,常在10~30岁间隐袭起病,最早发病是7岁。多数以盆带肌无力萎缩为首发症状,表现为鸭步,上阶梯及起蹲均见困难。病情缓慢进展,双肩带肌受累时,举臂不能过肩。腱反射迟钝或消失,智力正常。

(5)远端型肌营养不良:临床罕见,男女均受累。首发症状为肢体远端受累,表现为对称性足下垂,双手无力及大小鱼际肌萎缩。18岁后病情不再进展。

(6)眼肌型肌营养不良: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罕见,女多于男,偶见儿童。以眼睑下垂为首发症状,多为双侧,缓慢进展。一侧受累可有复视。数年后累及全部眼外肌运动,出现眼球固定。亦可累及眼轮匝肌、额肌、颈肌及肩胛带肌等。但无肢体肌萎缩及腱反射消失。病情进展缓慢,或本病期间停止进展。

2.辅助检查

(1)血清酶学检查: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早期增高,可达正常值10倍以上,随着病情进展,至病程晚期,CPK逐渐减低,甚至正常。

(2)肌电图:静止时可见纤颤波及正锐波,小力收缩时可见时限缩短,波幅减低,多相波增多,大力收缩时可见干扰相或病理干扰相。

(3)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肌纤维肿胀,细胞核增大数目增多,肌纤维相继出现透明变性,萎缩或消失以至肌纤维减少,大小不等。肌纤维之间有脂肪组织沉积和结缔组织。

(4)其他:胸部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早期发现患儿心脏受累的程度。智商检测有助于疾病的分型。

【应鉴别的疾病】

1.少年型脊肌萎缩症 主要与肢带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前者肌电图示神经源性受损,常有自发纤颤电位,血清CPK值一般正常。后者肌电图示肌源性受损。

2.重症肌无力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应与眼肌型肌营养不良鉴别。前者新斯的明试验阳性,低频重复电刺激示波幅递减。

3.线粒体肌病 应与肌营养不良面肩肱型,肢带型,眼肌型鉴别。前者表现为不可耐受疲劳及肌无力为主,可有眼外肌麻痹。血乳酸和(或)丙酮酸增高,肌活检可见破碎红纤维,电镜可见线粒体大小结构异常,结晶样包涵体。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为保持肌肉功能及预防挛缩,进行适度运动很重要,不宜久卧床。进行肌肉、关节的被动运动和按摩,防止并发症。

2.药物治疗原则 无特效治疗。

【注意事项】

1.应在肌活检取样之前取血做酶学检查,因取活组织时,可使酶释放而增加其血中含量。而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法可使血清酶值降低。

2.检出携带者和产前诊断是预防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的两个重要措施。

(姜丽红)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李 堂,单若冰,董 蒨.儿科临床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 陈树宝.小儿内科疾病临床治疗与合理用药.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4] 左启华.儿科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5] 方亦兵.实用儿科医师处方手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6] 余孝良,张宝林.儿科诊疗精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7] 陈新谦,金有豫,汤 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为生出版社,2007

[8] 黄绍良.小儿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9] 魏 珉.北京协和医院儿科诊疗常规.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10]陈荣华,陈树宝.儿科查房手册.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