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门静脉及其属支共同组成肝脏的肝门静脉系统,是肝脏的功能血管,任何原因造成静脉回流受阻,都可以产生门静脉高压。
肝门静脉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或由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共同合成。肝门静脉的组成形式有三种类型:①1/2以上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汇合而成,且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②近1/3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合成,且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肠系膜上静脉;③其余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下静脉共同合成。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包括:①肠系膜上静脉,走行于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经肠系膜根部上行,并越过十二指肠水平部,在胰颈后方汇合脾静脉,构成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长度一般为8~10cm,平均直径为1.4cm。肠系膜上静脉除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以外,还收纳胃及十二指肠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肠系膜上静脉从胃网膜右静脉与右结肠静脉的共干注入处,至回结肠静脉注入处的一段肠系膜上静脉称为外科干,是肠腔分流术时血管吻合的地方。②脾静脉,在脾门由数支静脉集合而成的较大静脉干,其血流量占肝门静脉的20%以上,脾静脉的血液来源除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以外,在多数情况下,脾静脉还收纳胃后静脉,此外还可有肠系膜下静脉注入。脾静脉位于胰后而伴行于脾动脉下方。在第1腰椎水平,脾静脉注入肝门静脉。在胰尾部上缘常有4~6支胰尾小静脉汇入脾静脉,在脾肾静脉分流术时,要仔细处理这些小静脉,才能游离出足够长度(3~4cm)的脾静脉进行吻合。如处理不当或撕裂脾静脉可导致不易控制的出血。脾静脉与左肾静脉的位置关系,对脾肾静脉分流术有参考意义。脾静脉与肝门静脉关系的研究发现,脾静脉可位于左肾静脉前方和上方,其中以位于左肾静脉前方的对脾肾静脉分流术较为方便。③肠系膜下静脉,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在肠系膜下动脉左侧上行在胰腺的后方注入脾静脉,有时也可注入肠系膜上静脉或注入肠系膜上静脉与脾静脉汇合处。④胃左静脉,也称胃冠状静脉,见后述。⑤胃右静脉,是较小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收纳同名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胃右静脉一般较胃左静脉细小,引流区域也较小,与胃左静脉多有吻合。⑥附脐静脉,为数条细小静脉,起于脐周静脉网,沿肝圆韧带走行,注入肝门静脉。
胃冠状静脉与胃左动脉伴行,收纳胃左动脉分布区域的静脉血,向右注入肝门静脉。冠状静脉是肝门静脉系统中最具有临床重要性的交通血管,冠状静脉在贲门处与食管下部的静脉有吻合,后者注入奇静脉或半奇静脉,借此,肝门静脉可与上腔静脉交通。
正常人冠状静脉分为5型,以胃左静脉优势型最为常见,冠状静脉开口于肝门静脉主干和肝门脾静脉分别为47.9%~51.2%和40.1%~42.7%,其余冠状静脉位于肝门脾静脉交汇部。
肝门静脉、腔静脉系统之间的侧支循环主要有:①肝门静脉系统的胃左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食管静脉在食管下段和贲门附近形成交通支,肝门静脉受阻时,上述交通支开放,形成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经肝门静脉系统的冠状静脉、胃后静脉与腔静脉系统的肋间静脉、膈静脉、奇静脉、半奇静脉的交通是最主要的侧支循环。②肝门静脉系统的直肠上静脉通过直肠下段的直肠静脉丛,与腔静脉系统的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吻合,形成侧支循环。肝门静脉血经直肠上静脉、直肠静脉丛、直肠下静脉和肛管静脉回流至下腔静脉。③肝门静脉系统的附脐静脉在脐周围与腔静脉系统的腹壁深浅静脉吻合。肝门静脉血由此上至上腔静脉,下至下腔静脉。④肝门静脉系统的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肠系膜下静脉及升降结肠和十二指肠、胰、肝等脏器的小静脉,在腹膜后与腔静脉系统的静脉(如腰静脉、低位肋间后静脉、膈下静脉、肾静脉、睾丸或卵巢静脉等)吻合,形成腹膜后侧支循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