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外周血中一系、二系或全血细胞减少,伴骨髓中相应细胞增生低下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按临床特征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两型。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急,病程短,有严重的出血、感染、贫血症状,多为深部出血,甚至危及生命,感染较重,可有高热、畏寒、寒战等败血症症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起病缓慢,病程长,出血、感染、贫血症状较轻,出血多为皮肤黏膜等体表部位,多为呼吸道感染。
(2)体征:皮肤黏膜苍白,有出血点、紫癜,无浅表淋巴结、肝脾大。
2.辅助检查
(1)血象: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0.5×109/L,血小板<20×109/L,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骨髓象:多部位(包括胸骨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
【鉴别诊断】
1.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本病出血、感染较少、较轻,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大于正常,骨髓多增生活跃,幼红细胞增生较明显,Rous试验多为阳性,外周血中CD55或CD59阴性中性粒细胞或红细胞>10%。
2.急性造血功能停滞 本病常由感染和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不明显,骨髓增生多活跃,以红系减少为著,病情有自限性,2~6周可恢复。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雄激素治疗为主。
(2)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可选择骨髓移植、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环孢菌素A等。
(3)支持治疗。
2.药物治疗原则
(1)治疗方案确定应坚持治疗半年以上,切忌疗程不足换药。
(2)坚持刺激造血药物序贯治疗。
(3)维持治疗对降低本病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有重要意义。
(4)联合治疗好于单药治疗。
处 方
(1)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抗淋巴细胞球蛋白(马制剂)10~15mg/(kg·d)×5d,
具体用法:
静脉滴注1小时,如无反应剩余部分维持12~16小时,同时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100~200mg,共5天,后改为口服强的松1mg/(kg·d),第15天减量,第30天停用。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兔制剂)3~5mg/(kg·d)×5d,用法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②环孢菌素A: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第1天开始口服,3~6mg/(kg·d)×60d,逐渐减量至2~5mg/(kg·d),出现疗效后小剂量长期维持约2年。
③造血细胞生长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5~10μg/(kg·d)皮下注射,疗程14天,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8~64μg/(kg·d)皮下注射,疗程14天,可增至28天,促红细胞生成素开始剂量为3 000 U,可增量12 000U,每周3次,静脉滴注。
④大剂量甲强龙:20~30mg/(kg·d),静滴,连用3天,以后每隔4~7天剂量减少一半,减至1mg/(kg·d),酌情维持量。
⑤血红蛋白低于60g/L,有明显贫血症状者予输血。
⑥中性粒细胞<0.5×109/L,应采取保护性隔离,并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⑦血小板<20×109/L,需输注血小板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⑧有感染者予广谱抗生素并做细菌培养。
⑨45岁以下患者有同胞或家庭供者首选骨髓移植。
(2)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
①司坦唑(康力龙):每次2~4mg,每日3次,口服。
②十一酸睾酮(安特尔):每次40~80mg,每日2~3次,口服。
③丙酸睾丸酮:50~100mg/d,肌内注射。
④中医中药:鹿角胶、仙茅、仙灵脾、黄芪、生熟地黄、何首乌、当归、苁蓉、巴戟天、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阿胶等,以补肾中药为主进行治疗。
⑤雄激素治疗2~7个月,维持治疗至少12个月。
⑥血红蛋白低于60g/L,有明显贫血症状者予输血。
⑦中性粒细胞<0.5×109/L,应采取保护性隔离,并做好皮肤及口腔护理。
⑧血小板<20×109/L,需输注血小板及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⑨有感染者予广谱抗生素并做细菌培养。
【注意事项】
1.反复输血者,可能出现继发血色病,应查血清铁蛋白,必要时去铁治疗。
2.最佳治疗时机为发病半年内,随病程延长,治疗反应逐渐下降。
3.司坦唑醇禁用于严重肝病、肾脏病、心脏病、高血压患者、孕妇及前列腺癌患者。
4.使用十一酸睾酮时应注意:①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治疗,待症状消失后,再从较低的剂量重新开始;②病人如有心力衰竭(包括无症状型)、肾衰竭、前列腺肥大、高血压、癫或三叉神经痛(或有上述疾病史者)慎用,应严密观察,因雄激素可能引起水、钠潴留;③青春期前男孩应慎用,以免骨骺早闭或性早熟;④有水肿倾向的肾脏病、心脏病患者慎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