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脊髓神经受损下肢瘫痪

脊髓神经受损下肢瘫痪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但阳性率低。尸检时由脊髓或脑组织分离出病毒可确诊。补体结合抗体转阴较快,恢复期阴性可排除本病。脑脊液表现为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3.周围神经炎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内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引起。

【概述】

脊髓灰质炎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粪便和咽部分泌物传播。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部分病人可出现发热、上呼吸道感染、肢体疼痛、头痛或无菌性脑膜炎,少数出现肢体瘫痪。严重者可因呼吸麻痹而死亡。本病多发生于小儿,故又称为“小儿麻痹症”。自采取疫苗预防本病以来,发病率显著下降。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前驱期:发热、纳差、多汗、乏力、烦躁,可伴咽痛、咳嗽,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持续1~3天。如到此为止即为顿挫型。

(2)瘫痪前期:前驱期热退后1~6天,体温再次上升(双峰热)。出现头痛、肌肉痛、感觉过敏、多汗、颈项强直等。

(3)瘫痪期:热退后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以单侧下肢瘫最为常见,瘫痪特点为近端大肌群受累较远端肌群重,感觉存在。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可有颅神经麻痹,或有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等脑炎表现。

(4)恢复期:瘫痪后1~2周,瘫痪肢体肌群由远端开始而后近端逐渐恢复。

(5)后遗症期:严重受累的肢体出现萎缩或畸形,而致跛行或不能站立。

2.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大多正常,少数患者轻度增多。

(2)脑脊液检查:瘫痪前期开始异常,外观微浊,压力稍增,细胞数(50~500)×106/L。早期中性粒细胞增高,后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早期可正常,后逐渐增加,氯化物正常,糖可略增。瘫痪出现后第2周,细胞数迅速降低,蛋白量则继续增高,形成蛋白-细胞分离现象。

(3)病毒分离:采用组织培养法或PCR法。起病1周内可从咽部及粪便内分离出病毒。早期从血液或脑脊液中也可分离出病毒,但阳性率低。尸检时由脊髓或脑组织分离出病毒可确诊。

(4)血清学检查:特异性抗体IgM第1周末可达高峰。中和抗体双份血清效价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补体结合抗体转阴较快,恢复期阴性可排除本病。

【鉴别诊断】

1.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或称格林-贝尔综合征 散发起病,无热或低热,伴轻度上呼吸道炎症状,逐渐出现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对称性,常伴感觉障碍。脑脊液表现为蛋白质增高而细胞少。瘫痪恢复较快而完全,少有后遗症。

2.家族性周期性瘫痪 无热,突发瘫痪,对称性,进展迅速,可遍及全身。发作时血钾低,补钾后迅速恢复,但可复发。常有家族史。

3.周围神经炎 可由白喉后神经炎、肌内注射损伤、铅中毒、维生素B1缺乏、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引起。病史、体检可资鉴别,脑脊液无变化。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卧床持续至热退1周,以后避免体力活动至少2周。卧床时使用踏脚板。

(2)给予营养丰富的饮食。

(3)延髓型瘫痪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采用低头位。声带麻痹、呼吸肌瘫痪者,需行气管切开术,通气受损者,则需机械辅助呼吸。

(4)减少骨骼畸形,预防及处理合并症,康复治疗。

2.药物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可使用退热镇痛药、镇静药。

(2)发热较高,病情进展迅速者,可采用丙种球蛋白。

(3)促进神经传导,增进肌肉张力药物治疗。

(4)肾上腺皮质激素有降温,减轻炎症和水肿等作用,可应用于严重病例。

处  方

(1)丙种球蛋白:初量为9~12ml,隔2~3日,每日1次,每次3~5ml,肌注。

(2)促进神经传导功能药物:

(3)增进肌肉张力药物:

(4)地塞米松 5~10mg,每日1次,静滴,

 氢化可的松 200~300mg,每日1次,静滴,

 泼尼松 20~60mg/d,口服,疗程3~5天。

【注意事项】

1.儿童必须普遍接种疫苗。

2.密切接触者,应连续观察20天,未服过疫苗者可注射丙种球蛋白0.3~0.5ml/kg。

3.一旦发现病人,应自起病日起至少隔离40天。

4.地巴唑禁用于有单纯疱疹病毒发病史(即鼻翼两旁和四周有成簇性水疱)者。

5.加兰他敏禁用于:①癫患者;②心绞痛、心动过缓者;③严重哮喘或肺功能障碍患者;④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⑤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或膀胱术后恢复期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