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由于自身免疫异常引起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寿命缩短,导致血小板减少,临床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成熟障碍。ITP是最常见的一种出血性疾病,欧美国家发病率为5~10/10万人口,女性多于男性。临床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重者出现内脏出血,少数患者有失血性贫血,脾一般不大。
(1)起病:急性型起病急,1~3周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等。慢性型起病慢,多无明显感染病史,感染后通常病情加重。
(2)出血:皮肤黏膜出血为ITP的主要临床表现,急性型出血重,慢性型出血轻。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少见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口腔出血、月经过多常见,后者常常是女性慢性ITP患者的突出症状。病情严重者有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等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关节肌肉出血罕见。
(3)贫血:少数患者有贫血表现,一般为失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失血量成比例。个别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称为Evens综合征。
(4)脾不大:病程长者可有轻度脾大。据统计,ITP患者脾大者仅占3%,若脾明显肿大则否定ITP。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血小板不同程度减少,急性者常明显减少,大型血小板(直径>2.5μm)多见,MPV增大;少数患者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低;白细胞数量一般正常或增多。血涂片检查与血细胞计数同样重要,有助于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TTP、DIC、白血病等。
(2)血小板寿命缩短,更新加速。
(3)骨髓:巨核细胞数增多或正常,成熟障碍(产板巨核细胞减少)。目前,国外不把骨髓检查作为诊断ITP的必备项目,因为上述骨髓变化并非ITP所特有。
(4)血小板自身抗体检测
①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PAIg对本病的诊断虽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是特异性较低,目前已逐渐被弃用。
②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检测:有免疫珠法、抗原俘获ELISA法、单克隆抗体固定特异血小板抗原(MAIPA)法3种。糖蛋白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的敏感性(49%~66%)虽然低于PAIg,但特异性明显增强(78%~92%),因而能区分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对确定ITP有重要意义,但仍不能确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原发或继发)。
3.ITP的国内诊断标准
(1)多次检查血小板计数减少。
(2)脾不大或轻度大。
(3)骨髓巨核细胞增多或正常,有成熟障碍。
(4)具备以下任何一项:①PAIgG增多;②PAC3增多;③血小板寿命测定缩短;④泼尼松治疗有效;⑤切脾治疗有效。
另外,需要排除其他血小板减少症,包括药物或化学毒物所致、病毒感染或其他感染所致、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目前,国外对ITP的诊断仍强调排除诊断,强调血液涂片排除假性血小板减少和其他血液学异常。骨髓不作为ITP的诊断常规,骨髓检查仅推荐对60岁以上、临床症状不典型或考虑做脾切除的患者进行。强调检测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的作用,而对血小板相关抗体的检测基本弃用。
4.ITP分型
(1)急性ITP:常见于儿童,男女无差异,发病前1~3周有感染史,起病急,常伴畏寒、发热,出血症状重,常有黏膜和内脏出血,血小板计数常低于20×109/L,血小板寿命明显缩短,为1~6h,>80%的患者自行缓解,病程2~6周。
(2)慢性ITP:常见于青年女性,一般无明显诱因,起病缓慢,以皮肤出血和月经过多为常见表现,血小板计数常高于30×109/L,血小板寿命为1~3d,病情反复发作,甚至迁延数年。
【鉴别诊断】
1.假性血小板减少 抗凝剂EDTA依赖性抗体,在体外可引起EDTA抗凝血标本的血小板减少,但是血涂片镜检显示血小板不少,临床也无出血倾向。
2.继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淋巴增殖性疾病均可伴发血小板减少,但这些疾病常有其他系统损害,有其他免疫指标异常。但应该强调,在诊断ITP之前应常规排除这类疾病。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MDS常有贫血和白细胞异常,骨髓病态造血,常有染色体异常,无血小板糖蛋白特异性抗体,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差。
4.脾功能亢进 多种原因所致的脾功能亢进由于血小板分布异常和破坏增多,引起血小板减少。但本病常有明显脾大,血小板一般为轻度或中度减少,常伴有贫血和白细胞减少,泼尼松治疗无效。
【治疗】
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使患者血小板提高到安全水平,防止出血,减低病死率。由于出血的致死风险与治疗相关感染等并发症的致死风险大致相当,甚至还低于后者,对ITP患者应尽量避免过度治疗。一般认为ITP患者血小板大于30×109/L,无出血表现,且不从事增加患者出血危险的工作或活动,可不予治疗。
1.肾上腺糖皮质激素 为首选药物。近期有效率70%~90%,但多数患者反复发作,约1/3的患者可获长期缓解,仅10%~20%的患者停药后长期缓解。通常首选泼尼松,1~2mg/(kg·d),口服,多数患者用药数天出血停止,2周内血小板数有所上升,待血小板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后逐渐减量,小剂量(5~10mg)维持3~6个月。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地塞米松或甲泼尼龙。近年来有不少研究表明,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总反应率和停药后长期缓解率优于泼尼松。
2.脾切除 是本病有效疗法之一。脾切除治疗ITP的机制是脾切除后,减少血小板抗体产生,消除了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
适应证如下:①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②糖皮质激素治疗虽有效,但对激素有依赖性者,即停药或减量后复发,或需较大剂量(15mg)维持;③对糖皮质激素有禁忌;④51 Cr标记血小板示脾区放射指数较高或脾与肝的比值增高,后者应是脾切除治疗ITP的前提。
70%左右的患者脾切除后1周内血小板恢复正常,必须维持2个月以上方为有效。术中一定注意发现并切除副脾,以免术后复发。
3.免疫抑制药 适用于ITP患者不能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脾切除疗效不佳者;治疗后复发者。通常与糖皮质激素合用。这类药物副作用多,选择时应谨慎。
常用药物:长春新碱,每次2mg,每周1次,3~6周,该药起效较快,副作用较少,应用多于其他免疫抑制药。环磷酰胺1.5~3mg/(kg·d),一般用药2个月后起效,需治疗6个月维持疗效。硫唑嘌呤1.5~3mg/(kg·d),约4个月见效。
4.其他
(1)达那唑:人工合成无男性化作用的蛋白同化激素。具有调节免疫,减少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作用。400~800mg/d,持续2个月以上。减量时应逐步减,停药后易复发。与泼尼松合用有协同作用。
(2)环孢素:强效免疫抑制药,治疗顽固性ITP有一定疗效,常用量2~5mg/(kg·d)口服。
(3)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TPO):TPO能够刺激巨核细胞增殖,增加血小板生成,有报道应用TPO1.0μg/(kg·d)×14d治疗82例难治性ITP总反应率达85.3%,完全反应58.5%,副作用轻微。
(4)CD20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利妥昔单抗与表达CD20的B淋巴细胞结合,抑制自身抗体的产生。375mg/m2,每周1次,共4次。一般在首次注射4~8周起效,也有迟至4个月见效者。有效率25%~50%。
5.ITP的急救措施 对血小板严重减少、有明显出血倾向或近期要手术分娩或其他创伤操作者,应采取紧急措施快速提升血小板,防止出血。
(1)血小板输注:ITP患者由于血小板快速破坏,输注血小板疗效不好,一般不作为预防性输注。对于有严重出血患者应立即输注血小板。
(2)大剂量静脉用免疫球蛋白:静脉用免疫球蛋白4g/(kg·d)静脉滴注,连续5d,也可用1g/(kg·d),连续2d。可使血小板迅速上升,80%的患者在应用第4天血小板达到80×109/L或以上。作用机制可能是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减少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破坏;减少自身抗体产生等。
(3)血浆置换:可快速清除血浆内自身抗体或免疫复合物,使血小板快速恢复。3~5d连续3次以上,每次置换3 000ml。
(4)大剂量甲泼尼龙(1g/d)和紧急脾切除也是紧急治疗的选择,但是由于疗效不理想或风险太高,临床上较少选用。
【预后】
大多数ITP患者预后好,特别是急性ITP患者,多数患者能够痊愈。慢性ITP患者虽反复发作,但只有很少患者(不足1%)因为大出血而死亡,少数患者可能因感染而死亡。
(赵洪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