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脾胃病概念限定
脾胃病应当说是一个中医概念,在西医疾病谱中没有这样的范畴。所谓脾胃病,是指与中医脏腑体系中的脾胃(脾脏和胃腑)有关或者以此脏腑损伤为主的疾病,其中多数疾病与西医的消化系统疾病重合。由于篇幅所限,本书不可能就中医脾胃病进行全面地介绍;而且本书的着眼点重在临床常见慢性病,故此我们选择临床最常见,也是最适于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几种疾病作为主要内容。
这几种疾病分别是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而其对应的中医病证,基本上属于痞满、胃痛。虽然腹痛、呕吐、呃逆等作为以上疾病的重要症状,在临床上常见,而且有些患者会被诊断为腹痛、呕吐、呃逆等病证。但总的来讲,绝大多数情况还是会归于痞满与胃痛;而且,即使疾病没有诊断为痞满或胃痛,但从中医治疗来看,其治疗原则与针药使用,通常并无二致—“同药不同病”,这是中医的一个重要特点。简单讲,其原因在于不同医生的入手点不同,对于同一疾病有的从呕吐入手,有的从痞满入手,看起来不同,但是整体病机的把握基本类似,所以结果殊途同归。
综上所述,如果患者的西医诊断属于以上列出的4种西医消化系统疾病,那么在结合中医治疗时,都可以参考中医的痞满、胃痛进行诊疗。
(二)西医概念分述
1. 急性胃炎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临床上急性发病,病程较短。根据病因及病理变化的不同分为急性单纯性胃炎、急性糜烂性胃炎、急性化脓性胃炎和急性腐蚀性胃炎,前二者较为常见。临床表现常轻重不等,轻者常有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重者可有呕血、黑粪,甚至失水、酸中毒及休克等,也可无症状,而仅有胃镜下表现。一般短期内可治愈,少数留有后遗症。
2.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系多种原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病理变化基本局限于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可少量存在,病变分布不均匀,我国多数是以胃窦为主的全胃炎,后期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和肠腺化生为主要病理特点。本病较常见,占门诊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
慢性胃炎分类方法很多,我国2000年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将慢性胃炎分为三大类,即浅表性(又称非萎缩性,non-atrophic)、萎缩性(atrophic)和特殊性胃炎。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层见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浸润的慢性胃炎,不伴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这类胃炎的主要的病因。
②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已发生了萎缩性改变的慢性胃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又可分为多灶性萎缩性胃炎和自身免疫性胃炎两类,前者表现为萎缩性改变在胃内呈多灶性分布,病变以胃窦部为主,多由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的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而来,这类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B型胃炎;后者表现为萎缩改变主要位于胃体部,由自身免疫引起,这类胃炎相当于以往命名的A型胃炎。
③特殊类型胃炎种类很多,有不同病因引起,临床少见,本书不再进行介绍。
3. 功能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组临床综合征。病因尚不十分明确,有持续性,反复发作的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FD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约1/3的人群患过此病,约占胃肠病专科门诊的50%。
4. 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peptic ulcer,PU)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因其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自身消化作用有关,故名为消化性溃疡,并可称之为胃溃疡(gastric ulcer,GU)或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
本病为全球性多发病,据估计,本病的总发病率可能占全球人口的10%左右,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胃溃疡的发病年龄一般较十二指肠溃疡约晚10年,男性患者比女性多见,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但在胃癌高发地区胃溃疡的发病比例有所增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