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dyspepsia DP)一词来自希腊文,是指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的上腹部不适,还可包括下列症状中的一项或数项: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烧灼感、胸骨后痛、反胃等。许多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肿瘤、胶原病、代谢性疾病等)和药物(如乙醇、非类固醇抗炎药、洋地黄等)均可引起消化不良。这些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称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 dyspepsia)。但在临床上尚有一部分患者,消化不良的症状非常明显,而客观检查(如胃镜、胃肠钡剂造影、腹部B超和各项化验检查等)并无特殊异常,胃镜下呈轻度胃炎征象或正常黏膜表现。对这一部分患者,国际工作组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
FD是一常见的症候群。国外报道在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相当多见,占40%~70%。据估计,在国内全社会人群中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病率在10%~30%,在消化专科门诊中占全部患者的20%~40%。
目前对本病病因不明,其发病机制亦不甚清楚,可能涉及多种因素。
(1)胃肠道运动功能障碍:胃肠动力障碍是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原因,60%以上的FD病人存在胃肠动力障碍。研究发现FD患者存在各种胃肠运动功能障碍的表现,包括食管动力异常、胃固体排空延缓、胃容受性扩张受限、胃肌电活动异常、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Ⅲ相胃肠运动异常等胃肠动力障碍的表现。但它们与临床症状的关系尚有争论。
(2)内脏感觉过敏:近年来,内脏感觉受到重视。早有研究证明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表明患者存在胃和十二指肠对机械性扩张的敏感性增加和感受阈值减低。研究提示,这种感觉过敏与感觉传入通道异常有关,即内脏传入信号在脊髓、脑的水平被放大,产生过强反应。这就可以解释,FD的症状在有胃排空延迟者是通过机械感受器产生,而在胃排空正常者,则由于中枢信号放大同样可以产生相应的症状。
(3)幽门螺杆菌感染:经胃镜检查发现40%~60%的FD患者存在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但研究至今未发现Hp感染及慢性胃炎与FD症状有明确的相关性。慢性胃炎与长期随访证明,部分幽门螺杆菌阳性的FD患者合并胃炎,经治疗后,幽门螺杆菌被根除并且伴慢性胃炎病理组织学改善,但大多数患者消化不良症状并未得到改善。因此,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p感染及慢性胃炎在FD发病中不起主要作用。
(4)胃和十二指肠慢性炎症:大约有50%的FD患者伴有慢性胃炎,20%患者伴有十二指肠球炎。然而,胃和十二指肠慢性炎症与FD的关系仍存在大量疑问:
①FD患者中,胃黏膜活检证实有胃炎者只有42%,而58.6%无消化不良症状的青年学生中,他们的胃黏膜活检都显示有不同程度的炎症现象;
②研究发现不伴有溃疡的单纯性十二指肠炎本身不至引起症状,出现症状者均合并溃疡或系糜烂性球炎;
③FD症状的轻重并不与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病变相互平行;
④不少“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患者通过改善运动功能,如给予促动力药,症状可明显改善甚至消失。
鉴于上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倾向于将镜下轻度“胃十二指肠黏膜炎症”包括在FD的范围之内。
(5)其他:精神因素和应激因素一直被认为与FD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有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有调查报道的FD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组。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