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大多是在冠状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近年来提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概念(ACS)并把急性心肌梗死分型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临床表现】
1.缺血性胸痛 原有心绞痛患者无诱因,且疼痛性质、程度较前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可达数小时或数天,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伴大汗淋漓、烦躁不安、有恐惧或濒死感,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表现为一开始即出现休克、急性心力衰竭,应特别提高警惕。
2.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 即且有动态变化,心肌损伤(ST高背抬高)、坏死(异常Q波)、缺血(T波倒置)波形。
3.心肌梗死的血清心肌标志物和浓度的动态改变 如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钙蛋白T或I(CTnT和CTnI)起病后3~6h浓度很快升高,持续14d,检测中CK-MB、CTnI或CTnT阳性可协助诊断。
【手术风险评估】 AMI行男科手术,风险很大,AMI属内科重危症需积极抢救拯救生命,其围手术期,心血管危险临床指标属高危预测指标,必须行内科强化治疗,取消手术,为手术绝对禁忌证。
【术前准备】 AMI不能行男科手术,术前准备无临床意义,当务之急是按AMI治疗指南,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和入院后立即给氧、镇痛,给予硝酸甘油、溶栓治疗、介入治疗、支架置入术、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抗凝治疗、β受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ACEI)和他汀类药物。
【术中、术后处理】 若术中或术后出现AMI,则按AMI内科强化治疗。
【并发症防治】 首先必须加强对AMI、心肌缺血的治疗、溶栓、血管重建术(PCI)、应用β受体阻滞药、纠正电解质紊乱、行心电图、心肌酶学监测、及时发现以下并发症,及时处理拯救生命。
1.左心功能不全 适当应用利尿药、呋塞米20mg静脉注射,静脉给予硝酸甘油,尽早口服ACEI、从小剂量开始。肺水肿合并高血压时静脉应用硝普钠。洋地黄制剂在AMI发病24h内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故不主张使用。
2.心源性休克 心源性休克严重低血压时,给予多巴胺静滴,血压升至90mmHg以上,同时静注多巴酚丁胺,尽量减少多巴胺用量。药物不能改善预后,必要时应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3.心律失常 AMI由于缺血性心电不稳定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由于泵衰竭或过度交感神经兴奋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或室上性心动过速;由于缺血或自主神经反射可引起缓慢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律失常的防治见三、心律失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