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紫癜是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病因难以确定。感染、食物、药物、花粉、虫咬及预防接种等均可作为致敏因素,使机体产生变态反应,引起血管壁炎症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渗,产生皮肤、黏膜及某些脏器出血。
【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随之出现皮肤紫癜。
临床分为5型。①皮肤型(紫癜型):皮疹通常高出皮肤,可为小荨麻疹样或红色斑丘疹样,大小不等,呈深红色,压之不退色,可融合成片。紫癜以四肢远端和臀部多见,对称性分布,一般1~2周消退,可分批出现。②腹型(Henoch型):见于约1/3病人。可为首发症状,但多数发生在紫癜出现后1周内,以脐周阵发性绞痛多见,可伴呕吐,腹泻,部分病人可出现呕血、便血;腹痛发作时可有肌紧张、明显压痛,若无典型皮疹,易误诊为外科急腹症。③关节型(Schnlein型):见于40%患者。表现为关节及周围肿胀、疼痛和触痛,多发生于膝、踝、腕和肘关节,呈游走性反复发作,数日而愈,不遗留关节畸形。④肾型:见于12%~40%患者。多发生于紫癜出现后1周,出现血尿、蛋白尿及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⑤混合型:上述各型以不同形式混合存在。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诊断: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典型四肢皮肤紫癜,可伴腹痛、关节肿痛和肾脏病变;血小板及凝血功能相关检查正常;除外其他疾病原因所致血管炎及紫癜。②鉴别诊断:主要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外科急腹症等鉴别。
【手术风险评估】 过敏性紫癜患者在疾病未控制时通常不宜手术(急诊另论),经内科治疗病情一般在2周左右可以得到控制。
【处理】
1.消除致病因素。
2.应用抗组胺药及改善血管通透性药:阿司咪唑(息斯敏)、大剂量维生素C等。
3.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药:泼尼松0.5~1mg/kg,重症可静脉使用地塞米松。疗程一般不宜超过30d,肾型紫癜可酌情延长。如激素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可加用硫唑嘌呤、环磷酰胺或环孢霉素等免疫抑制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