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配型假体股骨翻修的临床结果

组配型假体股骨翻修的临床结果

时间:2023-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股骨柄中段组配型假体的使用历史较短,临床报道的随访时间都不长。Kwong等人使用link MP组配型假体完成了143例股骨翻修,在2~6年的随访中,假体生存率为97.2%,只有1例因为机械松动而失败。假体下沉是锥形柄设计的组配型假体的常见现象。但假体下沉导致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降低可能导致较高的术后关节脱位率。组配型假体各组件之间的微动磨损是目前很多研究者关心的问题。

S-ROM型假体最为广泛应用的近端组配型假体。S-ROM假体既可用于初次关节置换也可用于股骨翻修手术。由于该假体在初次置换中的良好骨长入表现,因此被一些临床医师广泛地应用于股骨端翻修手术。在一系列大规模研究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术后3~7年仅有1%~9%的机械性松动失败率。

图14-81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行翻修术

A.骨水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5年,假体无菌松动;B.采用Lima公司的Revisio组配型翻修假体行股骨翻修,股骨近端髓腔内植骨;C.术后18个月X线片显示假体固定良好

图14-82 假体尾部穿出股骨皮质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0年,假体无菌松动,松动假体尾端造成股骨皮质穿孔

Cameron是S-ROM假体的坚决拥护者,他在大量股骨翻修的患者中使用了S-ROM假体。他曾在2002年报道了320例S-ROM股骨翻修的病例,在平均7年的随访中,只有3.4%的病例进行了再翻修,其中因机械失败再翻修的仅1.3%。患者中没有远端骨溶解的情况出现,Cameron解释原因时认为这是由于近端组件的“密封圈”效应阻碍了磨损颗粒进入髓腔远端所致。所谓“密封圈”效应就是假体近端组件与股骨干骺端的紧密匹配及假体的远端和近端组件之间通过Morse锥度紧密结合后阻断了髓腔远近端之间的交通。Christie等在他们129例股骨翻修的患者中也有同样的结果,他们平均随访了6.2年,再翻修率仅0.8%,没有远端骨溶解发生。这证明了S-ROM假体能通过近端骨长入来获得持久的假体生存。Rosenthal对术后2年患者行DEXA扫描发现S-ROM假体置入后的股骨近端骨量丢失比广泛涂层假体显著减少。Bolognesi一个前瞻性随机研究结果表明对PaproskyⅢ型骨缺损患者采用HA涂层近端组件能加速假体生物学固定的进程。

Chandler报道了52例复杂翻修手术,患髋平均接受了3次手术。这组患者术后3年的机械性松动失败率为9.6%,这其中未进行股骨结构性植骨的患者的机械失败率只有3%。这说明合理的患者选择对手术的长期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类假体也存在术后大腿痛的情况,它的发生率为2%~10%,当假体柄直径大于17mm时较易出现。但是Chandler,Cameron等人的报道中,大部分大腿痛比较轻微,比广泛涂层的非骨水泥假体有明显改善。

文献中报道中这类假体术中骨折的发生率较高,为5%~40%。患者的股骨骨床条件,手术器械,手术医师的经验等都可导致骨折并发症的出现。研究者认为随着新器械的进一步研发,手术医师经验和技术的提高,骨折的发生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股骨柄中段组配型假体的使用历史较短,临床报道的随访时间都不长。但是从已有的中期随访结果来看,这类假体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11年随访仅有0~3%的机械性松动失败率。

Wirtz等人采用MRP Titan假体进行了142例股骨翻修,2.3年的短期随访中只有1.4%的假体机械失败率。Schuh等人在120髋4年的随访中也只有2.5%的机械失败率。

Kwong等人使用link MP组配型假体完成了143例股骨翻修,在2~6年的随访中,假体生存率为97.2%,只有1例因为机械松动而失败。

需要指出的是,这类组配型假体虽然都采用了柄中段的组配型设计,但通过不同的近端组件和远端股骨柄的选择,它们的固定原理各不相同,这有可能影响假体的长期效果。当近端组件类似于S-ROM型假体的近端喷嘴样组件时,假体有可能通过近端固定获得稳定。股骨距替代型近端组件可以有效减少假体下沉。MRP Titan组配型假体采用Wagner SL锥形柄设计的原理,但允许术中独立的调节近端组件的长度、前倾等。

假体下沉是锥形柄设计的组配型假体的常见现象。Kwong等报道中假体平均下沉2.1mm,与广泛涂层假体的下沉意味着松动不同,锥形柄假体在下沉过程中能与髓腔逐渐嵌合,获得稳定。但假体下沉导致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张力降低可能导致较高的术后关节脱位率。股骨距替代型假体则能减少假体下沉的情况。Emerson在一组混合了组配型和非组配型股骨距替代型假体报道中,术后11.5年随访中手术患者97.2%没有发生假体下沉。

组配型假体各组件之间的微动磨损是目前很多研究者关心的问题。金属组件之间的微动导致磨损颗粒的释放可能导致溶骨现象出现,但这一现象的临床意义目前尚不明朗。Bobyn和其他一些学者证明了S-ROM假体组件间Morse锥度磨损产生的颗粒量同假体头颈之间磨损产生的颗粒量相近,仅为标准的金属-聚乙烯假体活动产生的磨损颗粒1/1000左右。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还有待更多的实验室研究和更长期的临床随访报道来证实。

股骨近端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而引起假体组件间的Morse锥度损坏也是学者担心的问题。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缺乏股骨近端提供的足够支持时,作用于假体柄的应力会显著增加。Crowninshield等研究表明股骨近端内侧不能提供足够支撑将会显著增加假体所承受的应力。股骨近端内侧超过2cm的骨缺损都会导致假体承受的应力超过钴铬合金的疲劳极限。因此,手术医师应尽可能在术中通过植骨等手段恢复股骨近端内侧的支撑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