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e等首先发表了68位患者使用骨水泥股骨假体结合打压植骨技术的44~78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使用双锥面无领光柄骨水泥股骨假体(Exeter假体),他们的结果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相似。临床观察到相当多患者实现骨松质再塑形以及股骨皮质骨愈合。宿主骨-移植骨界面和骨水泥-移植骨界面的透亮线并不常见,并发症发生率很低。随后该组医师又发表了使用该技术翻修的10年随访结果,以股骨假体无菌性松动再翻修为终点的假体生存率达99.1%。截止2001年,这组医生共对487例患者进行了540次打压植骨手术。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是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有28例(5%)。但在1998年后,随着205mm长度的长锥形柄翻修假体投入临床使用,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发生率大大降低。当他们将任何原因导致的假体失败再翻修为统计终点时,股骨打压植骨15年随访的假体生存率为90.6%。
van Biezen FC和Lind等在他们的医院各自使用Exeter假体也取得了很好的结果。在21髋平均5年的随访中,van Biezen FC虽然观察到4例假体出现明显下沉,但所有假体未出现松动失败。Lind共报道了87髋,在平均3.6年的随访中,共有3髋进行了再翻修,2髋出现股骨假体大于5mm的下沉。作者认为患者选择和手术医生的经验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假体下沉是股骨打压植骨最多报道的并发症。Exeter假体的锥形设计被股骨打压植骨技术的提出者认为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锥形设计允许假体将负荷径向传递到骨水泥、植骨层和宿主骨,从而促进异体骨的整合。Knight也应用了相似的锥形设计的股骨假体进行31例打压植骨股骨翻修手术,患者取得很好的结果,平均31个月随访中,髋关节Harris评分增加了45分,患者满意率达97%,但假体周围骨折的发生率为16%(5髋)。有50%的患者出现假体下沉,其中15髋下沉小于5mm,4髋为6~8mm,1髋大于10mm。作者认为锥形柄下沉是患者术后疼痛、脱位和假体失败的可能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假体下沉,一些研究者使用粗糙表面或有领设计的骨水泥假体。Piccaluga报道了58例使用Charnley假体打压植骨的结果,平均56.7个月(从2~12年)的再翻修率为3.5%。Ullmark比较了使用Lubinus股骨假体和Charnley股骨假体的两组患者的打压植骨结果。随访表明两种假体的效果相似,64个月时的假体机械失败率为4%,但Lubinus假体的骨松质再塑形表现更好。Boldt进行了最大组病例报道,共181例应用了Charnley Elite股骨假体,术后4年时的股骨假体生存率达97.2%。
在一项前瞻性的研究中,研究者比较了Exeter和Charnley Elite股骨假体的移位情况。术后第1年,Exeter假体下沉1.3mm,Charnley Elit假体下沉0.2mm;Exeter假体在术后第2年继续下沉0.42mm,而Charnley Elit假体则停止下沉。放射学观察并未发现锥形柄设计的Exeter假体对于股骨近端的骨改建有任何额外影响。
Ornstein等使用X线立体摄影测量分析技术研究18例患者术后假体沉降表现,结果发现术后2年其平均沉降高度为2.5mm,沉降率随时间进展而衰减,12例患者在术后18个月停止沉降。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没有临床失败病例。
股骨骨折也是股骨打压植骨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在一项108例股骨翻修的研究中,有27%的术中骨折和15%的术后骨折发生率。Halliday等的研究表明采用跨过骨缺损区域的长柄假体或应用骨皮质板外盖植骨能降低股骨骨折风险。
当然并非所有临床报道都让人欣喜。Meding、Masterson、Eldridge和Pekkarinen等发表的结果显示了术后并发症和临床以及放射学上固定失败的高发生率。毫无疑问,技术性的原因对于该结果起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