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手术适应证
(1)股骨截骨后继发骨性关节炎继续发展。
(2)截骨术后骨折不愈合。
(3)拒绝行髋关节融合术。
2.手术技巧
(1)手术显露和植入准备:为了充分显露原截骨部位或进行股骨截骨矫形,通常需要采用扩大手术入路。股骨截骨手术会导致股骨髓腔畸形,因此,对于截骨端需要重新截断结构重排。由于股骨近端的结构重排,力学方向与以前发生了改变,特别是旋转应力的改变,会导致股骨大转子骨折,因此手术中,需要对股骨大转子进行钢丝固定,避免旋转应力过于集中。对于内固定物,这是一个挑战。一旦螺钉断裂,手术操作将变得异常困难,螺钉位于髓腔内,会阻碍股骨假体的置入,使得手术时间大大的延长,出血量大增,有时人工关节手术必须停止。因此手术前,患者要有接受二期手术的准备,医生对此也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备好充分的血源和取内固定的手术器械(图16-18)。手术中,可借助金刚石和碳化物的高速磨钻,取出螺钉。如果螺钉还是不能取出,可以把磨钻伸入髓腔内,磨断螺钉,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的轻柔性,这一部分患者一般存在有不同程度骨质疏松,有导致骨折的可能。同时磨钻使用过程中也会导致股骨的穿孔。
(2)假体的选择:一般选择非骨水泥生物型固定比较合适,对于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的老年患者,可以选择骨水泥固定型假体(图16-19)。股骨截骨的患者通常需要选择远端固定假体或全涂层固定假体以确保假体置入后在重建股骨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结构的同时,保证假体的稳定并为截骨端的愈合提供良好的力学环境。组配型假体可通过不同的组合调节下肢长度,股骨前后倾及偏心距,从而应对一些复杂的情况。
3.术后康复 对于进行了截骨的患者下地负重时间应该适当延长(6周),避免骨折端受到过多的不良应力导致骨不愈合或假体移位。由于这类手术通常需要做较广泛的软组织松解,术后脱位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后采取一些防止脱位的措施,如避免过度屈髋,梯形枕维持下肢外展等,必要时可皮肤牵引。
图16-18 内固定无法取出(图摘自文献)
图16-19 特殊假体(图摘自文献)
4.并发症和疗效 对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和截骨术后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进行随访。与初次人工关节置换相比,骨折的发生率更高,骨折主要集中在大转子,其次为股骨干。股骨干的骨折是由于手术过程中,股骨干被磨钻穿孔或者骨质疏松明显,大转子的骨折是由于旋转应力的改变。骨折需要重新内固定的并不多。为了避免术后的大转子骨折,手术中对大转子进行预防性的钢丝固定是有必要的。虽然目前没有资料表明这部分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高,但是手术后的感染与手术时间是有直接关系的,因此,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中注意无菌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与初次人工关节手术相比远期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没有显著性差异。截骨移位,这主要与手术中截骨的复位有关,同时这也与假体的稳定性直接相关。截骨术后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与初次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远期疗效没有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