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MM)为骨髓异常浆细胞增生的恶性疾病,故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或浆细胞瘤。本病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60岁,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在人群中每年发病率2/105~4/105,占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的15%,在全部恶性肿瘤中约占1%。MM病人在整个疾病过程中迟早会出现肾损害,并以肾功能是否正常做了亚分类,因此,肾病变对MM的病程和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通常将MM导致的肾损害称为骨髓瘤肾病或骨髓瘤肾。
【诊断】 MM能侵犯全身各组织,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多样化,但以贫血、骨骼损害和肾病为最突出。从肾病学的角度,可将其临床表现分为肾外表现和肾表现两大类。
1.肾外表现
(1)血液系统:早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许多病人以贫血为首发症状。多属正常细胞、正常色素型,贫血随病情加重而逐渐明显。骨髓检查,浆细胞异常增生超过10%(原、幼浆细胞常见)。后期常有全血细胞减少。此外,因血小板减少尚有出血倾向,以鼻出血及齿龈出血为常见,也可有皮肤紫癜。
(2)骨骼系统:骨痛为MM的主要早期症状,随着病情进展而加重。疼痛部位以骶部及胸部为多见,偶可发生自发性骨折。胸、腰椎破坏,压迫脊髓导致截瘫或神经根损伤。浆细胞侵犯骨骼也可引起大小不一的肿块,常见于肋骨、锁骨、胸骨及颅骨,在胸、肋及锁骨连接处形成串珠状结节。血清钙浓度增高,而碱性磷酸酶一般正常。X线所见:①典型溶骨性病变为凿孔状、虫蚀状或小囊状破坏性病灶,常见于盆骨、肋骨、颅骨及胸腰椎等处;②骨质疏松以脊柱及盆骨为多见;③病理性骨折常发生在肋骨、脊柱及胸骨等处。
2.肾表现 MM病人约半数最初表现为蛋白尿或肾功能不全,而后发生骨髓损害及贫血等症状,临床上易误诊或漏诊,此类病例常误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按其临床表现的特点,将其分为5型。
(1)蛋白尿型:蛋白尿是骨髓瘤肾病早期的表现。部分病人仅表现为蛋白尿,数年后才出现骨髓瘤的其他症状或肾功能不全,故易误诊为肾小球肾炎、无症状性蛋白尿或隐匿型肾炎。尿蛋白的主要成分为轻链蛋白,即本-周蛋白,在尿蛋白盘状电泳上见到明显的低分子蛋白带(在分子量2.2万~4.4万处)。当轻链蛋白损伤近曲小管后,尿中除轻链蛋白之外,还出现β2微球蛋白、溶菌酶和白蛋白。如出现较多的中分子蛋白和高分子蛋白,表明病变已累及肾小球。尿蛋白量可少可多,24h尿蛋白从几克到十几克,偶可达20g。
(2)肾小管功能不全型:MM病人的肾损害以肾小管最早和最常见。轻链蛋白管型阻塞远端肾小管引起的肾损害,称为骨髓瘤管型肾病。轻链蛋白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分解引起毒性损害,称为轻链肾病。在MM的病程中,继发的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及淀粉样变性均可导致肾小管功能不全,常表现为范可尼综合征。此外,尚可发生肾性佝偻病、骨质疏松及低血钾。
(3)肾病综合征型:此种临床类型较少见。如出现肾病综合征典型表现,多数伴有肾淀粉样变、免疫介导的肾小球病变或轻链诱发结节性毛细血管间肾小球硬化症。如病人尿中排出大量轻链蛋白,超过3.5g/d,使血清蛋白减少,易误诊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但这些病人的尿液采用Dipstix试验往往阴性,尿蛋白电泳上白蛋白较少而球蛋白显著增多。
(4)急性肾衰竭:在MM病程中约有半数病人突然发生急性肾衰竭。主要的诱发因素为: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脱水及血容量不足,如呕吐、腹泻或利尿等;②原有高尿酸血症,化疗后血尿酸急剧增高,导致急性尿酸肾病;③严重感染;④使用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或造影剂等。
(5)慢性肾衰竭:骨髓瘤肾病的后期病人都会出现慢性肾衰竭。骨髓瘤细胞直接浸润肾实质、轻链蛋白导致的肾小管及肾小球损害、肾淀粉样变性、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及高黏滞血症等长期对肾组织的损害,导致肾小管及肾小球功能衰竭。病人出现严重贫血、恶心、呕吐、食欲缺乏、多尿、夜尿等。本病的肾损害以肾小管间质为主,故在慢性肾衰竭时常无高血压或不甚严重。
【治疗】 本病常见和致死的并发症是感染和肾衰竭。因此,除肿瘤本身的化疗之外,应以防治感染和针对肾损害有关因素进行合理治疗十分重要。
1.充分饮水,保持足够尿量 本病常存在轻链蛋白尿、高黏滞血症、高钙血症及高尿酸血症,这些都是造成肾损害的主要因素。大量饮水,保持充分的尿量,有利于轻链蛋白、尿酸和钙盐的排泄,以防肾小管及集合管内管型形成。如遇轻度脱水时更应多饮水,甚至需静脉补液。在化疗或放疗期及期后摄入水量应更多些。
2.防治尿酸肾病 在高尿酸血症时服用别嘌醇0.1~0.3g,3/d,尤其在化疗开始数月内应用。碱化尿液可减少尿酸及轻链蛋白在肾内沉积和管型形成。
3.防治高钙血症 高钙血症本身可引起肾损害,与轻链蛋白同时存在时肾毒性增强。血钙急性增高超过3.2mmol/L(13mg/dl)时有发生高钙血症危象的危险,病人突发极度乏力、腹绞痛、嗜睡、抽搐及昏迷,甚至心搏骤停。因此,及时纠正血钙浓度是很重要的。
(1)充分补充生理盐水可达到扩张血容量和促进排钙。静脉快速输入等渗盐水(5~10L/d),同时注入呋塞米100~200mg,每2小时1次,能有效地降低血清钙。如果尿量维持在5~10L/d,尿钙排泄可增到1~2g,血清钙浓度可降低0.5~1mmol/L(2~4mg/dl)。此时钾和镁从尿中排出亦大增,易发生低血钾和低血镁,应及时补充,通常在等渗盐水中加钾20~40mmol/L及镁0.6~1.2mmol/L。但应注意,病人伴有肾损害(肌酐清除率<20ml/min)排钙就会减少。
(2)泼尼松能降低肠道钙的吸收,增加尿钙排泄,60~ 100mg/d,数日后可使血清钙降到正常范围。
(3)磷酸氢盐对各种原因的高钙血症都有效。常用帕米磷酸钠,60mg静脉滴注1次或30mg每天滴注1次,连用2d。应用时以10ml注射用水稀释,加入1 000ml液体(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血磷超过1.6mmol/L(5mg/d)者慎用。
(4)血清钙超过3.2mmol/L,可用普卡霉素25μg/kg静脉注射,1d内可使血清钙降至正常,维持数日,其作用是抑制骨吸收。降钙素2~8U/(kg·d)皮下或肌内注射,每6小时1次,能较快地使血清钙降低,但停药后数小时又出现高钙血症。此外,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药,如吲哚美辛或阿司匹林常用于各种恶性肿瘤所致的高钙血症,但严重肾功能减退时不宜使用。
4.防治感染 常见的继发感染为肺炎及肾盂肾炎,易发展成败血症而致死,尤其在初次化疗的2个月内。密切监测,发现隐性感染或早期感染,采用有效抗生素治疗常能取效。但肾毒性抗生素应慎用。
5.血液净化疗法 MM病人半数以上会发生肾衰竭,部分病人可并发顽固性高钙血症(或危象),这些并发症都应进行透析疗法。不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都能使病人迅速转危为安,争取时间,进行化疗。腹膜透析对移除游离轻链蛋白较血液透析有效,故在血液透析之前以做腹膜透析为好。血液透析发生心血管问题较多,尤其是老年病人,而腹膜透析易并发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