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轻人低血压高的原因及治疗

年轻人低血压高的原因及治疗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HV是始动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引起组织的损伤,还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后者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有利作用,又可进一步导致免疫损伤和机体内环境的紊乱。非典型的经过不明显,可出现越期现象,多见于轻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ERS)是由汉坦病毒属引起的以广泛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为特征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表现。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汉坦病毒(HV)属。HV属负性单链RNA病毒,基因RNA位于核心部分,含大(L)、中(M)、小(S)3个基因片段。其中M片段的变异最为显著。HV属不同血清型病毒与疾病类型密切相关。肾综合征出血热存在多种传播途径,可能的传播途径有3类5种,包括动物源性传播(包括经伤口、呼吸道和消化道3种途径传播)、螨媒传播和垂直传播。人感染主要是因为呼吸道吸入。消化道食入、皮肤黏膜伤口接触被宿主排出、分泌物污染的气溶胶、食物和其他污染物而得病。也可通过革螨、恙螨叮咬在宿主动物之间传播。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认为HV是始动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引起组织的损伤,还诱导机体免疫应答及多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释放,后者既有清除感染病毒、保护机体的有利作用,又可进一步导致免疫损伤和机体内环境的紊乱。

【临床表现】

1.潜伏期 4~46d,一般为7~14d,以2周多见。典型患者多无明显前驱症状,10%~20%的患者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呼吸道卡他症状。

2.病程经过、分期和各期的临床表现 典型的经过分为5期:发热期、低血压体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非典型的经过不明显,可出现越期现象,多见于轻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重症经过可出现2期或3期重叠,临床表现重,预后不佳。

(1)发热期:发热是本病最早出现的必备症状。主要是由感染性病毒血症和毛细血管及小血管系统的损伤所致。以高热多见,体温在1~2d内升至39~40℃,热型为稽留热和弛张热。时限为3~7d。“三红”“三肿”中毒症状。“三红”包括“皮肤三红征”(面部、颈部和前胸部皮肤充血潮红)和“黏膜三红征”(口腔黏膜、眼结合膜和舌充血)。“三肿征”(眼球结膜、眼睑和面部水肿)。出血现象(皮肤黏膜出血和腔道出血)和肾损害,发病2~3d起出现蛋白尿,一般为(+)~(),量多时可为()。

(2)低血压休克期:发生在病程的第4~6d,一般持续1~3d,多出现在热退前1~2d,或热退同时血压开始下降。重症持续8d。表现为低血压倾向、低血压、休克和难治性休克。HFRS在本期出现酸碱平衡紊乱,以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为主,酸中毒随休克发展而加重。电解质紊乱以低血钠、氯、钙和低血钾。严重休克阶段可发生DIC。尿量减少,尿液检查有大量蛋白、管型、红细胞及白细胞。严重病例尿中出现因血浆蛋白及细胞碎片凝聚而成的膜状物,此膜状物为出血热的特征性表现。血尿素氮开始升高,也可发生在休克和低血压之前。

(3)少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5~8d,持续2~5d。24h尿量少于1L者为少尿倾向,少于400ml者为少尿。为本病的极期。表现为急性肾衰竭。导致尿毒症综合征的一系列临床表现。为本病的极期。病死率高,多死于严重的并发症。本病发生的急性肾衰竭属于可逆性肾损害,极少转变为慢性肾衰竭。

(4)多尿期:多发生于病程的9~14d。当尿量>3L/d,为多尿期的标志。该期尿量最多时可达10~20L/d。易发生离子紊乱和感染。在多尿期BNU仍可继续升高,随后下降,蛋白尿也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多尿期可因尿量多而出现第2次低血压。

(5)恢复期:多于病后3~4周开始恢复。肾浓缩功能逐渐好转,此期尿量渐减少,恢复至2L以内。无自觉症状,实验室检查指标渐恢复正常。但少数重症患者,恢复期长,1~3个月或更久。

【辅助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低、正常或升高,并可见幼稚细胞呈类白血病反应。淋巴细胞增多,异形淋巴细胞达10%~45%。血小板减少,多在(20~80)×109/L。

2.尿常规 尿蛋白+~,尿中可出现膜状物,可见红细胞及各种管型。尿比重降低。

3.免疫学检查 检查血清抗病毒抗体为首选,包括血清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发病的第2天阳性率可达70%,第5天达100%。IgG抗体出现在后期,或持续存在。或间隔1周以上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有诊断价值。RT PCR检测病毒RNA有助于早期和非典型患者的快速诊断。

4.其他检查 血生化(尿素氮、肌酐升高,肝功能改变,电解质异常)、凝血功能检查等。

5.肾活检 可明确肾病变情况,提示预后。光镜下肾间质弥漫性水肿,多少不等的淋巴和单核细胞浸润,灶状出血。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免疫病理阴性,有时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于肾小球或肾小管基底膜。电镜无特殊发现。穿刺组织可做病毒相关抗体检测,以便进一步确诊。

【诊断及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参考流行病史进行诊断。确诊需血清学特异性抗体及病原学诊断。对于非典型经过的患者,应及时给予血清学方面的检查。

Stettergrend等根据临床表现,建立了一个诊断标准。此诊断标准包括6条。①急性起病;②发热;③腹痛、腰痛和(或)头痛;④血清肌酐升高;⑤蛋白尿和(或)血尿;⑥少尿。符合6条标准中4条以上,诊断即可成立。标准的敏感性高达97%,特异性为93%。

鉴别诊断:有时需与流行性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伤寒、钩端螺旋体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相鉴别。

【治疗】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体息、早期和就近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早期给予抗病毒治疗,中晚期根据病理生理对症治疗。

1.发热期的治疗 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就近治疗。发热患者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或糖皮质激素及物理降温。抗病毒、免疫调节、减轻中毒症状,预防低血压休克。一般认为起病5~7d应用抗病毒治疗有效。抗病毒疗法给予利巴韦林、干扰素。利巴韦林是人工合成的核苷类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能使退热时间缩短,纠正凝血机制障碍,促进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和排泄功能的恢复。剂量为10~15mg/(kg·d),分2次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疗程为5~7d。干扰素主要通过阻断mRNA的转录和病毒蛋白的合成,达到直接抑制病毒复制的目的。剂量每次100WU,肌内注射,连用3d。干扰素与利巴韦林有协同作用。免疫调节疗法给予转移因子、胸腺肽、强力宁。早期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作用包括抗炎、抗渗出、防治休克、缓解中毒症状等。在高热、中毒症状重者可选用氢化可的松100~300mg加入液体中缓慢静脉滴注,1/d。发热期患者血容量已有下降,血浆胶体和晶体渗透压均有下降,补液应以平衡液为主,适量给予胶体液如白蛋白和血浆。补液量不宜过多,1~2L/d。

2.低血压休克期的治疗 积极扩容,纠正酸中毒、改善微循环障碍。低血压休克期,胶体和晶体渗透压下降更明显,补液应采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结合,充分补足血容量。一般血压稳定24h后,即可停止扩容。在未补足血容量前切忌单纯依靠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

3.少尿期的治疗 本着“稳、促、导、透”的治疗原则。补液原则“量出为入,宁少勿多”。每日补液量为前1d的出量加400~500ml,其中出量应包括尿量、粪便、呕吐物、透析脱水量。改善尿毒症治症状,透析治疗,防治并发症,促进肾功能恢复。研究证实,冬虫夏草可缩短重型患者少尿期,加快中、重型患者肾功恢复。

4.多尿期的治疗 移行期、多尿早期的治疗与少尿期相同。多尿后期注意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感染。

5.恢复期的治疗 注意营养的补充和休息。定期复查肾功能。

6.并发症的治疗 积极治疗出血、继发感染、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心源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