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肾衰竭(ARF)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几小时至几天)内突然下降而出现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氮质废物Cr及BUN升高,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妊娠合并ARF的发病率低,为0.02%~0.05%,但妊娠期发生ARF易发展成双侧肾皮质坏死及慢性肾衰,是产科极其严重的并发症。
【诊断】 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血、尿检查,诊断ARF并不困难。在少尿或无尿期,需鉴别肾前性或肾性ARF。
【鉴别诊断】
1.功能性ARF(肾前性) 因血容量不足或急性心力衰竭造成肾灌注不足而少尿。患者一般有明显诱因,如产科大出血、休克、严重感染等。
2.器质性ARF(肾性) 患者有肾小球肾炎、肾病、急性肾盂肾炎等病史。
3.梗阻性ARF(肾后性) 最常见于困难的产科手术中因解剖位置不清而误扎双侧输尿管。一般病史明确,术后无尿,可经输尿管插管确诊。
【治疗】
1.少尿期治疗
(1)积极处理原发病变:首先纠正休克,补充血容量,定时测定BUN及血钾,密切观察尿量。最晚在48h后,不论妊娠月份大小,均应予以引产,结束分娩。尽可能破膜,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避免施行剖宫产。同时积极防治妊高征,必要时提前引产。
(2)维持体液平衡:准确计算出入量,防止水分过多摄入所致急性心力衰竭和脑水肿。每天补液量=显性失液量+不显性失液量(800~900ml)-内生水液量(300~400ml)。并结合临床观察,及时予以增减。
(3)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控制含钾多的食物及药物进入,纠正酸中毒,防止低钠、低钙产生。当血容量纠正后,外周血压恢复而肾血管痉挛仍存在时应给予利尿药,如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快速静脉滴入,每小时尿量少于400ml可重复1次;呋塞米60~100mg静脉缓推,2/d。
(4)预防感染:ARF时机体抵抗力减退,并发感染的威胁极大,包括产褥感染、肺部及尿路感染,腹膜透析者可致腹膜炎,严重感染引起的ARF病死率高达10%~40%。感染一旦发生,应尽量选用对肾毒性小的广谱抗生素,一般可选用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西林、头孢类抗生素、红霉素、林可霉素等。
(5)抗凝治疗: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而血管内溶能力下降造成肾小球毛细血管广泛微血栓形成,肾小球与肾小管襻栓子形成是导致急性肾皮质坏死的主要原因。采用肝素治疗ARF,尤其在严重感染时有保护肾的作用。
(6)透析疗法:有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两种,透析疗法是纠正ARF尿毒症、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的理想方法。妊娠期血液透析可引发早产,应补充孕酮及防止低血压或低血糖的发生。
2.多尿期治疗 早期多尿阶段,肾功能尚未恢复,要注意水及电解质紊乱。每天补液量以前1d尿量为依据。补液方法大致为:尿量的1/4补生理盐水,1/4补等渗乳酸钠液,余1/2为5%葡萄糖注射液。当BUN下降后,肾小管开始能回收盐分时,补液量要适当加以限制,一般每天入量不超过3 500ml;蛋白质和钠的摄入可不受限制。每天测体重及BUN及血钾浓度。
3.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是一个很长的阶段,病人经过ARF整个阶段,蛋白质消耗量极大,多数有程度不一的营养不足表现,体重可下降10~15kg。故本期应加强营养,予以高热量、高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
【预防】
1.对有可能导致ARF的疾病如产科大出血、感染性休克、胎盘早剥、重度妊高征、羊水栓塞等,应积极治疗。为了尽早发现少尿期,可保留尿管,测24h尿量及比重。
2.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胎盘早剥、子宫破裂、产后子宫收缩乏力等导致大出血时,积极补充血容量;在确定循环血量足够肾灌注之前,慎用利尿药治疗少尿;慎用血管收缩药物治疗低血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