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命名。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无论成年人或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急骤变化时,发病或诱发者较多。
【病因】 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精神刺激、抑郁或气候骤变及吸入粉尘、煤烟以及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当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 突然发作,发作前常先有打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喘息不能平卧,甚则张口抬肩,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青紫、出汗,甚则神志不清等症状。每次发作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缓解。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或迁延期)两类。前者病变在肺,证分寒热;后者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手部按摩法】
配穴方一 少商、太渊、咳喘点、停喘点、肺点、肺区、咽喉区、胸膈区、大鱼际、无名指。治法: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点揉太渊、咳喘点、停喘点;掐肺点;按揉少商、肺区、咽喉区、胸膈区、大鱼际;捻无名指。注意敏感点手法加重,症状缓解后再施中、轻度手法调整。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哮喘。附记:引自《手疗轻松治病》。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 太渊、内关、鱼际、少商、肺点、熄喘、哮喘新穴。治法: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按操作常规,按揉太渊、内关、鱼际;点掐少商、肺点、熄喘、哮喘新穴。发作期用重手法泻法,缓解期用中轻手法,用补或平补平泻法。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附记:笔者经验。多年使用,确有一定的效果。
【手部针刺法】
配穴方一 咳喘点。治法: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留针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哮喘(适宜于较严重发作的病人)。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有效。
配穴方二 太渊、鱼际、内关、三间。治法: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断行针,待症状缓解后改用中刺激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支气管哮喘。附记:引自《民间外治心法》。屡用有效。
配穴方三 肺点、熄喘、哮喘新穴。治法:治疗部位常规消毒后,用毫针对准所选穴位刺入,用强刺激泻法捻转,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间断运针。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主治:哮喘。附记:引自《外治心悟》。屡用皆效。
【手部药疗法】
清化浴手汤 组成:鱼腥草、蒲公英、车前草、天竺黄各50克,大力子、莱菔子各15克。用法:每日1剂。上药加清水1 500毫升,水煎取汁,倒入盆内,待温浴手。每日2次,每次15~30分钟,5日为1个疗程。主治:哮喘(痰热壅肺型)。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屡用效佳。
毛盐膏 组成:鲜毛茛30~60克,食盐3~5克。用法:将鲜毛茛洗净,与食盐混合捣烂成稠膏状,备用。每取药膏如蚕豆大小,敷贴在内关和大椎穴上,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待局部感到灼辣难忍、皮肤发红、起疱时揭去。局部起疱过大者,可用消毒银针将其挑破,排尽黄水,涂以龙胆紫药水。主治:哮喘。附记:引自《本草拾遗》。多一次见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