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病变局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范围多累及远段结肠,病变可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多呈反复发作慢性病程。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1)症状:绝大多数患者可有腹泻,黏液脓血便是急性期重要表现;常伴腹痛,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腹胀,可有低度或中度发热。
(2)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重型患者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臌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等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多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急性期可能增高,粪便镜检可见大量红、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
(2)X线钡剂灌肠检查:①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多发性浅溃疡,也可有炎症息肉而表现为多个小的圆形充盈缺损;③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肠管缩短、变细,可呈铅管状。
(3)结肠镜检查:①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弥漫性充血、水肿,血管纹理模糊,出血,可附有脓性分泌物;②病变明显处见弥漫性糜烂或多发性浅溃疡;③慢性病变见假息肉,结肠袋变钝或消失。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 常有急性细菌性痢疾史,粪便检查可分离出痢疾杆菌。抗生素治疗有效。另外细菌性痢疾发病常有明显季节性,发病高峰在7~9月。
2.克罗恩病 一般无肉眼血便,结肠镜检查及X线检查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和邻近结肠,且呈非连续性、非弥漫性分布。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注意休息、饮食和营养,活动期病变予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可予富营养少渣饮食。
(2)重症病人应入院治疗,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贫血者可输血,低蛋白血症者输注人血清白蛋白。病情重者禁食,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
2.药物治疗原则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胺吡啶(SASP)是治疗本病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有缓解者。此外尚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等新型氨基水杨酸制剂,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但价格较昂贵。
(2)糖皮质激素:对急性发作期有较好疗效,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疗效不佳的轻、中型患者,特别适用于重型活动期患者及暴发型患者。
(3)免疫抑制药:用于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或对激素依赖的慢性持续型病例。常用药为硫唑嘌呤。
处 方
(1)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
①SASP,3~4g/d,分3~4次口服,用药3~4周后病情缓解可减量使用3~4周,然后改为维持量2g/d,维持1~2年。
②病变局限在直肠、乙状结肠可改用氢化可的松琥珀酸保留灌肠。
③美沙拉秦:每次1g,每日4次,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次500mg,每日4次。
④奥沙拉秦:每次1.5g,每日3次,病情缓解后改为每次500mg,每日4次。
(2)重型溃疡性结肠炎或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者:
①泼尼松40mg/d,2~3周后可见效,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
②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300mg/d,静脉滴注,7~14天后改为泼尼松60mg/d,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
③硫唑嘌呤:开始剂量为1~3mg/(kg·d)。治疗效果明显时,应减少维持量至可保持此治疗效果的最低水平。如3个月内病人情况无改善,应考虑停用。
【注意事项】
1.维持巩固期的治疗:皮质激素见效后应维持1~2周再逐渐减量,开始每7~10天减2.5~5mg,到20mg/d后,每2周减2.5~5mg,一般维持剂量为10mg/d。在减量过程中一旦复发,应尽快提高皮质激素的用量。
2.服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一旦出现粒细胞减少、贫血、肝功能异常等应及时就诊。
3.美沙拉秦禁用于:①对本药或水杨酸类药物过敏者;②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③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本药不能与降低肠道pH值的药物联用。片剂宜整粒或掰开用水冲服,但不可嚼碎或压碎。
4.硫唑嘌呤与环孢素合用时,可能由于减少环孢素的吸收而降低其血药浓度。与卡托普利合用,白细胞减少更明显。采用不减少白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依那普利、赖诺普利等)代替卡托普利,也许可能避免此反应。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韦氏肉芽肿病等时,能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和不良反应,但继发感染的发生率亦增加。与泼尼松合用可改善毛细血管功能、减轻免疫抑制药的不良反应,使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改善,但易致消化道出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