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脑脊液里有病毒一般需要治疗多久

脑脊液里有病毒一般需要治疗多久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单核细胞增多。③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乙脑病毒抗原,是目前较好的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浑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概述】

乙型脑炎病毒属虫媒病毒B组。经蚊传播,多见于夏秋季,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临床上急起发病,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和脑膜刺激征等,重型患者病后往往留有后遗症。

【临床表现】

1.症状和体征 潜伏期10~14天(4~21天)。

(1)症状:起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嗜睡等表现。重症患者有昏迷、抽搐、吞咽困难、呛咳和呼吸衰竭等。

(2)体征:脑膜刺激征、浅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强直性瘫痪和病理反射阳性等。

2.辅助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常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80%以上。

(2)脑脊液:无色透明或微浑,压力轻度增高,白细胞计数(50~500)×106/L,个别高达1 000×106/L以上。病初2~3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单核细胞增多。糖正常或偏高,蛋白质轻度增高,氯化物正常。病初1~3天,少数病例脑脊液检查可呈阴性。

(3)病毒分离:病程1周内死亡病例脑组织中可分离到乙脑病毒,也可用免疫荧光(IFT)在脑组织中找到病毒抗原。从脑脊液或血清中不易分离到病毒。

(4)血清学检查

①特异性IgM抗体测定:感染后3~4天即可出现,2~3周内达高峰,血或脑脊液中3周内阳性率达70%~90%,可作早期诊断。

②补体结合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检测IgG抗体,恢复期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有诊断价值。

③单克隆抗体反向血凝抑制试验:应用乙脑单克隆抗体致敏羊血球的反向被动血凝抑制试验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乙脑病毒抗原,是目前较好的快速诊断方法。

【鉴别诊断】

1.中毒性菌痢 与乙脑流行季节相同,但起病更急,多在发病1天内出现高热、抽搐、休克或昏迷等。乙脑除暴发型外,很少出现休克,可用1%~2%盐水灌肠,如有脓性或脓血便,即可确诊。

2.化脓性脑膜炎 病情发展迅速,重症患者在发病1~2天内即进入昏迷,脑膜刺激征显著,皮肤常有瘀点。脑脊液浑浊,中性粒细胞占90%以上,涂片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周围血象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多在90%以上。早期不典型病例,不易与乙脑鉴别,需密切观察病情和复查脑脊液。

3.结核性脑膜炎 无季节性,起病缓慢,病程长,有结核病史。脑脊液中糖与氯化物均降低,薄膜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X线胸部摄片、眼底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有助于诊断。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注意神志、生命体征、瞳孔的变化。昏迷病人注意口腔清洁,保持呼吸道通畅。

(2)给予营养支持及富含维生素饮食。

2.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2)恢复期及后遗症的处理,注意进行功能训练。

处  方

(1)降温,配合物理降温可予

①消炎痛12.5~25mg,q4~6h。

(2)惊厥、抽搐的治疗。镇静药宜早用,在有抽搐先兆、高热、烦躁、惊厥及肌张力增加时,即予应用;肌肉松弛后即停。

①脑水肿或脑疝者,脱水:20%甘露醇1~1.5g/kg静脉注射或快速静滴。

③水合氯醛:成人每次1.5~2g(小儿每次50mg/kg),鼻饲或保留灌肠。

④异戊巴比妥钠:成人每次0.2~0.5g(小儿每次5~10mg/kg),稀释后静脉缓注,至惊厥缓解即停注。注意观察呼吸,如减慢则立即停止注射。

⑤苯妥英钠:成人0.1g,q6~8h,肌注,有积蓄作用,不宜长时间应用。

(3)呼吸衰竭的治疗:首选洛贝林,成人每次3~6mg,小儿每次0.15~0.2mg/kg,静注或静滴。

(4)皮质激素治疗,多用于中、重型病人。

氢化可的松5~10mg/(kg·d),静脉滴注。

地塞米松10~20mg/d,静脉滴注。

【注意事项】

1.10岁以下儿童和从非流行区进入流行区的人员以及高危成人应考虑接种灭活疫苗。

2.苯妥英钠禁用于:①对本药及其他乙丙酰脲类药物过敏者;②阿-斯综合征患者;③二、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窦房结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等患者;④低血压患者。

3.甘露醇禁用于:①已确诊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无尿患者,包括试用本药无反应者(因本药积聚可引起血容量增多,加重心脏负担);②严重脱水者;③颅内活动性出血者(但颅内手术时除外);④急性肺水肿或严重肺淤血者;⑤孕妇。

4.安定禁用于:①对本药过敏者(国外资料);②青光眼患者;③重症肌无力患者;④新生儿;⑤分娩前或分娩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