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重者可有败血症性休克和脑膜脑炎。脑脊液可呈化脓性改变。
【临床表现】
潜伏期1~10天,短者仅为数小时,多为2~3天。
1.症状和体征
(1)普通型:约占90%。
①上呼吸道感染期:有发热、咽痛、鼻炎和咳嗽等。
②败血症期:恶寒、高热、头痛、呕吐、乏力、肌肉酸痛、神志淡漠等。70%病人出现瘀点、瘀斑。
③脑膜炎期:剧烈头痛、呕吐,可呈喷射性,烦躁不安,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布氏征和克氏征阳性。严重者谵妄、昏迷。
(2)暴发型:病情凶险,6~24小时内即可危及生命。
①休克型:起病急骤,寒战、高热或体温不升,严重中毒症状,短期内(12小时内)出现遍及全身的广泛瘀点,瘀斑,迅速扩大,或继以瘀斑中央坏死。面色灰白,唇及指端发绀,四肢厥冷,皮肤花斑状,脉细速,血压下降;易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多无脑膜刺激征。
②脑膜脑炎型:脑实质炎症和水肿。高热、头痛和呕吐,迅速陷入昏迷,频繁惊厥,锥体束征阳性;血压持续升高。球结膜水肿。部分病人出现脑疝(小脑幕切迹疝,枕骨大孔疝)。有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可出现呼吸不规则,快慢深浅不一或骤停,肢体肌张力增强等。
③混合型:同时具备休克型和脑膜脑炎型的临床表现,此型最为凶险,预后差,病死率高。
(3)轻型:低热、轻微头痛、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皮肤黏膜可有少量细小出血点;亦可有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在(10~20)×109/L,中性粒细胞升高在80%~90%以上。
(2)脑脊液检查:病初或休克型病人,脑脊液外观多为澄清,可表现为压力增高。典型的流脑脑膜炎期,压力常增高至200mm H2O以上,外观呈浑浊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明显增高至1000×106/L以上,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
(3)细菌学检查
①涂片:取皮肤瘀点处的组织液或离心沉淀后的脑脊液做涂片染色,可见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
②培养:取瘀斑组织液、血或脑脊液进行培养。
(4)血清免疫学检查:常用对流免疫电泳法、乳胶凝集试验、反向间接血试验、ELISA法等进行抗原检测。
【鉴别诊断】
1.其他细菌所致的化脓性脑膜炎 主要为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瘀斑、瘀点少见,DIC罕见,细菌学检查可鉴别。
2.结核性脑膜炎 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有低热、盗汗、乏力、食欲不振等结核毒血症状,渐出现脑膜刺激征。血常规白细胞多正常,脑脊液外观无色透明或毛玻璃状,细胞数5×108/L,以淋巴细胞为主,糖、氯化物多降低,蛋白增高,可找到抗酸杆菌。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原则
(1)积极控制感染。
(2)支持治疗,保证热量及水电解质平衡。
(3)脑膜脑炎型治疗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
2.药物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G,宜大剂量使用,以使脑脊液含量达到有效浓度。
(2)重症病人可联合应用抗生素。
(3)纠正休克。
处 方
(1)病原治疗
①青霉素G:
成人20万U/(kg·d),每次320万~400万U,q8h,静脉滴注,疗程5~7天。
儿童20万~40万U/(kg·d),分3~4次静脉滴注;疗程同成人。
②氯霉素:
成人2~3g/d,儿童40~50mg/(kg·d),分次静脉滴注;疗程5~7天。
③头孢曲松钠:
成人和12岁以上儿童2~4g/d,分1~2次静脉滴注。
儿童75~100mg/(kg·d)。疗程3~5天。
(2)纠正休克
①扩充血容量及纠正酸中毒治疗:
监测凝血时间,调整剂量。要求凝血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5~3倍为宜。
④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为毒血症症状明显的病人。
氢化可的松 成人200~500mg/d,静脉注射,一般不超过3天。
儿童8~10mg/(kg·d)。
【注意事项】
1.菌苗预防 流行前皮下注射1次,剂量为25~50mg,接种后5~7天出现抗体,2周后达到高峰。
2.药物预防 国内采取磺胺药。成人每日2g,儿童75~100mg/(kg·d),分2次,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共3天。
3.肝素禁用于 ①有不能控制的活动性出血者;②有出血性疾病及凝血机制障碍(包括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或血管性紫癜)的患者;③重度血管通透性病变患者;④急性出血者;⑤外伤或术后渗血者;⑥先兆流产(或流产)者;⑦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⑨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⑩胆囊疾病或黄疸患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