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Arthus反应 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Arthus于1903年发现,经马血清反复免疫数周后的家兔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临床上80%以上的肾炎属Ⅲ型超敏反应。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或其他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的自身抗体。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1.Arthus反应 是一种实验性局部Ⅲ型超敏反应。Arthus于1903年发现,经马血清反复免疫数周后的家兔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被称为Arthus反应。

2.类Arthus反应 可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局部反复注射胰岛素后,可刺激机体产生相应IgG类抗体,若此时再次注射胰岛素,即可在注射部位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与Arthus反应类似的局部炎症反应。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血清病 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毒素(马血清)后1~2周发生,其主要临床症状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关节肿痛和一过性蛋白尿等。这是由于患者体内抗毒素抗体已经产生而抗毒素尚未完全排除,两者结合形成中等大小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血清病具有自限性,停止注射抗毒素后症状可自行消退。有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磺胺药等也可引起类似血清病样的反应。

2.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一般发生于A族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2~3周,临床上80%以上的肾炎属Ⅲ型超敏反应。此时,患者体内产生抗链球菌抗体,它们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上,可使肾损伤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也可由多种其他微生物感染、注入异种血清、某些药物等引起。

3.类风湿关节炎 病因尚未完全查明,可能与病毒或支原体的持续感染有关。目前认为,上述病原体或其他代谢产物能使体内IgG分子发生变性,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抗变性的自身抗体。这种自身抗体以IgM为主,也可以是IgG或IgA类抗体,临床称为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当自身变性IgG与类风湿因子结合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反复沉积于小关节滑膜时即可引起类风湿关节炎。

4.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发病是体内持续出现DNA-抗DNA复合物,并反复沉积于肾小球、关节或其他部位血管内壁,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和脉管炎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