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的准备
按常规进行CT检查前准备。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按步骤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三)扫描摆位及基线设定
嘱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下颌内收、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尽量使扫描基线与床面垂直;行螺旋扫描;利用机器所带的定位线确定扫描范围,内定位线对准颅顶上缘,水平定位线对准外耳孔,定位线的中线与头颅正中矢状面重合。
(四)参数的选择与扫描范围
选择耳颞的检查程序,扫描软件包预设置了相应的耳颞/颅底的扫描参数,如电压120kV、电流120mAs、旋转1.0s/圈、采集2mm×0.6mm、准直0.6mm、层厚2.0mm、间隔2.0mm、移床量/圈1.0mm、螺距因子0.8、卷积核H90u、FOV 300mm、CTDIVOI33.0mGy。二次重建:层厚0.75mm、间隔0.6mm、卷积核H90u;如果要重组耳蜗与半规管全貌则卷积核为H30u。当需要时,扫描程序中的任何参数可进行修改。也可以选择程序后再手动修改参数。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定位像取侧位像,耳颞扫描以听眶线为基线,颅底扫描以听眉线为基线,扫描范围耳颞自外耳孔下缘到岩骨上缘,颅底自上牙槽突到额窦底。参数设定完毕,启动扫描程序,设备自动完成扫描。
(五)对比增强检查
除中耳肿瘤等病变外,耳颞部很少需要进行增强扫描。
(六)图像后处理及存储
检查完毕,需要打印照片时,常规打印全部轴位图像和部分重组图像照片。常规打印骨窗照片,必要时加打印软组织照片;骨窗窗位500Hu、窗宽为2 000Hu,软组织窗位为40Hu、窗宽为350Hu。常规二次重建,必要时三次重建;图像后处理常规以MPR重组横断面和冠状面,必要时以VRT重组耳蜗与半规管全貌影像。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自动传送到PACS进行图像存储,也可以刻光盘进行存储。
(七)临床应用
耳颞部先天性畸形、炎症、岩骨尖肿瘤侵犯、脑桥小脑角肿瘤、或怀疑颅底骨折等常规平扫。无特别禁忌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