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的准备
按常规进行CT检查前准备。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按步骤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三)扫描摆位及基线设定
嘱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间,两臂上举抱头;利用设备所带的定位线确定扫描范围,内定位线对准胸腔入口,水平定位线对准腋中线;定位线的中线与身体正中矢状面重合。为了减少呼吸移动伪影,必须训练患者使其掌握呼吸和屏气要领。
(四)参数的选择与扫描范围
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定位像取前后正位像,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扫描范围从胸腔入口到肺下界膈面。低剂量肺部的扫描软件包预设置了相应的扫描参数,如电压120kV、电流20~30mA、旋转0.5s/圈、采集16mm×0.75mm、准直0.75mm、层厚5.0mm、间隔5.0mm、移床量/圈18.0mm、螺距因子1.5.卷积核B50f、FOV 360mm、CTDIVOI1.6mGy。二次重建薄层层厚1.0mm、间隔0.7mm、卷积核B50f。当需要时,扫描程序中的任何参数可进行修改。也可以选择相应程序后再手动修改参数。参数设定完毕,启动扫描程序,设备自动完成扫描。
(五)对比增强检查
低剂量肺部的增强扫描比较少用,对比剂按1.5~2ml/kg计算,总量一般不超过100ml;成人为80~100ml,注射速率3.0~4.0ml/s;常规双期扫描,注药后15~20s扫描动脉期,60~70s扫描实质期,或者选择智能监测扫描,监测点在主动脉弓水平,阈值为120Hu。检查程序及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六)图像后处理及存储
低剂量肺部的CT主要应用在肺疾病的普查及一些已经明确的疾病治疗后的复查。低毫安的扫描,足以能够显示低密度的肺组织。因此图像的后处理主要是显示肺软组织窗的图像,窗位为-600Hu,窗宽为1 600Hu;常规二次重建后;测量病灶大小及其CT值、必要时进行2D或3D等重组。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自动传送到PACS进行图像存储,也可以刻光盘进行存储。
(七)临床应用
适用于健康检查或肺及纵隔的肿瘤、肺结核、炎症等治疗后复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