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检查前的准备
按常规进行CT检查前准备。要求患者心率控制在70/min以下,必要时使用倍他洛克等药物控制。
(二)受检者信息录入
按步骤输入受检者的相关信息。
(三)扫描摆位及基线设定
嘱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身体置于床面中间,嘱患者两臂上举。训练患者使其掌握呼吸和屏气要领。需要使用心电门控,心电门控的红色电极置于右锁骨中线锁骨下,黑色电极置于右侧肋弓,黄色电极置于左侧肋弓。选择螺旋扫描方式。利用设备所带的定位线确定扫描范围,内定位线对准胸腔入口,水平定位线对准腋中线,定位线的中线与身体正中矢状面重合。
(四)参数的选择与扫描范围
扫描方向一般选择头尾向,定位像取前后正位像,扫描基线从肺尖开始,扫描范围从气管隆突下至膈顶下0.5cm。选择冠状动脉的扫描软件包,软件预设置了相应的扫描参数,如:电压120kV、电流370mA、旋转0.42s/圈、采集16mm×0.75mm、准直0.75mm、层厚3.0mm、间隔3.0mm、移床量/圈4.6mm、螺距因子0.38.卷积核B30f、FOV 220mm、CTDIVOI34.3mGy。二次重建:(薄层)层厚1.0mm、间隔0.7mm、卷积核H20f。当需要时,扫描程序中的任何参数可进行修改。也可以选择相应程序后再手动修改参数。参数设定完毕,启动扫描程序,设备自动完成扫描。
(五)对比增强检查
冠状动脉CT必须行增强扫描,所用对比剂按1.5~2ml/kg计算,总量一般不超过100ml,加0.9%生理盐水30ml;注射速率3.0~5.0ml/s(原则上使对比剂注射时间等于扫描时间)。启用智能监测扫描,监测点在冠状动脉起始水平,阈值为120Hu。检查程序及扫描参数与平扫相同。
(六)图像后处理及存储
常规行二次薄层重建,横断图像按平滑算法重建,重建间距小于层厚的50%,以增加图像的平滑度。需要行各支冠状动脉的二维或三维重组,包括VRT、MIP、薄层MIP、MPR、SSD及CTVE等。必要时,还可进行冠状动脉的钙化积分计算及心功能计算。扫描所获得的图像自动传送到PACS进行图像存储,也可以刻光盘进行存储,并选择典型图像进行照片。
(七)临床应用
冠状动脉狭窄、闭塞、先天性变异,心脏肿瘤、间隔缺损、瓣膜异常或冠状动脉术后复查等可选择冠状动脉CT检查。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或心率明显高于70/min以上者、或碘过敏患者、或有严重心、肝、肾衰竭者不宜做此项检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