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卫生保健、增强战士体质,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注重饮食卫生,防止营养缺乏 为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卫生人员深入伙房,进行营养卫生指导,改善烹调技术,变换花样,使部队吃好吃饱,收到良好效果。为推广部队营养卫生经验,1948年6月,西北野战军在石铺召开卫生会议,确定改善伙食为当时部队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彭德怀司令员表扬了马兴惠等同志的工作方法,并号召全军学习。此后,改善伙食工作得到了部队的普遍重视,提出了许多搞好伙食工作的措施,使指战员体重普遍增加。据第一军四个连和第四军38个伙食单位冬训前后的两次调查,两个月体重平均增加了1.7~2.6市斤,营养缺乏病明显减少;1948年全军患夜盲症202人;1949年减少至96人,下降了52.47%。
对营养缺乏病的防治措施。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使广大指战员懂得营养卫生的重要性。
(2)改进烹调技术:在举办烹调技术训练的基础上,落实科学烹调技术方法,保持食品营养成分,增加饭菜品种花样,适合指战员口味。
(3)改善给养供应:在可能条件下,每人每天供应的粮食、油类、新鲜蔬菜、肉类和蛋类的分量,达到身体的基本要求。
(4)改进采购工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量选购新鲜的、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多选豆类和蛋类食物。
2.保证睡眼时间,保持旺盛精力 要保证指战员休息和睡眠,就是要掌握部队的活动时间,做到吃饭、集合、出发、点名等活动安排紧凑,以把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休息和睡眠,一般情况下,要保证指战员每天睡眠8小时。在特殊情况下,还要进行整训和大休。
部队整训或大休,通常时间较长,环境比较安定,这是开展卫生保健与卫生宣传的一个良好时机。1949年,第四兵团渡江南下至闽赣地区时,部队体质普遍下降,发病人数增多,直接影响部队的军事行动。按照统一部署,陈赓司令员下令所属部队原地休整,开展“人马健康运动”。首先是将病人集中起来,进行突击治疗;其次是改善伙食,增加营养,保证休息,以恢复指战员的体力;其三是开展卫生运动,整顿个人卫生,清扫环境,灭蝇,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其四是进行卫生宣传教育,严格卫生管理。在工作方法上,采取典型带路、相互学习交流、表扬先进等办法。实践证明,开展人马健康运动是进行卫生防病与卫生宣传工作,提高指战员健康水平的一个好办法。运动进行了50天,绝大部分伤病员得到治愈,广大指战员的体力得到恢复,如第14军第47师指战员的体重普遍增加2~3千克,从而保证了执行两广战役和向西南挺进的战斗任务。
3.注意行军卫生,防止意外伤害 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部队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主要是抓好“四防”和做好“四事”。
(1)“四防”:四防是防中暑、防感冒、防脚泡和防雪盲。
第一是防中暑。预防措施是:①调整行军时间,尽量安排“早晚多走路,中午少行军”;②中午行军时戴斗笠或编制伪装帽,或头部敷以湿毛巾,避免太阳直射头部;同时督促战士解开衣扣、松开绑腿、卷起衣袖和裤脚;③配发仁丹、八卦丹、万金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④做好卫生宣传,让每个战士都懂得防暑知识,并能落到实处。
第二是防感冒。行军时,防止受凉,要求休息时不准随意脱掉衣帽,晚上睡觉必须盖好被子,夜间站岗、解手必须穿好衣服。部队冒雨行军到达目的地后,应尽快把湿衣烤干;受凉后要喝胡辣汤或热姜汤发汗祛寒。
第三,防脚泡。主要是普及预防方法,做到出发前检查鞋袜是否合脚平整,做到“三平”(鞋平、袜平、走路时脚放平);到达宿营地后用热水烫脚;对脚泡的治疗,采取洗(脚)、消(毒)、破(挑)、涂(药)、盖(布)、烤(干)六字之法。
第四,防雪盲。主要是戴好风镜或有色眼镜,若无上述防护用具,可采用小孔纸片,或有色纱布等简便办法遮眼。
(2)“四事”:四事是进行合理组织、控制战士负荷,加强卫生管理和做好行军收容。
第一,进行合理组织。合理安排白天和夜间交叉行军,走公路走小路规定路程,讲究步态,使行军、休息、睡眠都得到保证。卫生人员在行军中和宿营后开展卫生防病与卫生宣传工作。
第二,控制战士负荷。南下时,第二野战军强调:除必须的武器、弹药、服装外,尽量少带个人用品,以减轻体力负担;执行追歼、奔袭任务的部队,一般都实行高度轻装,规定炊事班只挑油盐一副担子,将笨重物资交善后梯队骡马队运行;卫生人员于部队出发前负责检查所负重量,发现负荷过重和背法不当者,当即给予纠正。
第三,加强卫生管理。部队行军中保证清洁饮水。首先,是饮水管理。要求部队出发前饮足开水,灌满水壶(或竹筒);途中设立供水站,保证部队有开水供应。宣传强调不喝生水,不吃不洁的食物。其次,是个人卫生管理。休息时不随便脱掉衣帽,督促养成宿营后洗脸、洗脚的习惯。夜间组织查铺,睡觉盖好被子,部队在行军中提出“三不走”:鞋袜不平不走,喝水不足不走,水壶不满不走的口号。其三,是宿营卫生管理。宿营时进行室内外清扫,以排为单位挖临时厕所,出发前予以掩埋。
第四,做好行军收容。早在中原军区时,为了保证部队的机动性,就采取寄留办法(留钱、留粮、留药),把重伤员寄留在老百姓家里。解放战争后期,部队快速追歼残敌,掉队人员较多,因此,组织行军收容是做好行军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卫生部要求每一个兵团在行进中,都要掌握“一院三所”的机动力量,以利行军作战收容。各军医院,要备一个所的有生力量,专为在行军中做好收容工作。
4.注重战地卫生,保障战士健康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经过三个阶段,至1949年1月10日胜利结束,历时65天。进入战役第三阶段,时值隆冬,气候寒冷,有时风雪交加,给卫生保障带来许多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部队采取了有力措施:
(1)建立组织、做好保暖工作:首先,建立由军政领导负责的防冻保暖组织。其次,积极筹措防冻保暖物资,如棉衣、棉被、稻草、麦秸以及燃料和取暖用具。其三,各级治疗机构设立保暖组,专门保证分类所、治疗室、手术室和留住室的取暖工作。其四,做到“三暖”:即肚里暖(供应热菜和饮料),屋里暖和被窝暖。
(2)因地制宜,搞好战壕卫生:为了防潮,在壕底垫木板、铺干草、撒干土,以保持干燥。为了防寒,有的将部分战壕加盖,上面覆干土,壕口挂草帘,也有的在战壕内垒起小土灶,既可取暖又可烧水、热饭、热菜。如一个纵队有个连,专门挖了一个方形壕,作为“饭厅”,中间挖起泥桌子、四周挖成泥凳子,可容纳一个班的人员就餐和学习,在周围壕壁上开洞,可以通气。有的部队在战壕内还挖了水井和厕所。
(3)加强卫生管理、坚持卫生制度:为贯彻战地卫生制度,有的团卫生队还组成卫生巡回小组,在营与营衔接处等空间地带,随时进行卫生检查。前沿部队,在黄昏或拂晓打扫战场,消除遗弃物品,保持战区卫生。
(4)改善伙食,保证基本营养:据第一纵队对1个营的调查,每人每天可吃到1斤蔬菜,1两2钱猪肉,7钱菜油,1斤半面粉等食物,一天的营养能基本保证。
5.注重民工卫生,搞好军民关系 为做好民工的卫生管理,对民工进行卫生知识普及教育,部队及时印发了《民夫卫生宣传材料提纲》,对随军民工宣传夏季肠道传染病、中暑、疟疾的预防知识,并提出民工卫生守则的六条规定。其要点是:不喝生水;在夏季烈日下行军应戴草帽或伪装帽,预防中暑;行军中出汗较多,应多喝开水或盐水;户外露宿时应穿好衣服盖好被子,以防腹部受凉;行军时要爱护腿脚,到达宿营地应用热水烫脚,剪除过长趾甲以免碰伤,发生脚泡应及时治疗。由于重视了民工卫生,从解放战争开始至渡江作战前的三年时间内,随军民工没有发生过疾病流行。
总之,在解放战争中,随着卫生防病的深入和发展,卫生宣传教育也得到拓展和提高,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多样,服务解放战争,卫生运动和防病工作成效更加显著,从而为建国初期卫生宣传教育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和积累了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