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运用中医理论进行保健、治疗、防病,在民间出现了许许多多卓有成效的便方、验方,人们早已习惯这样吃、这样做,既简单又实用。中医养生保健的核心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食物、药物天然物质及手段,来达到保健强身、防病治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目的。对于自然界数不胜数的各种食物和中药的药用性能的认识和论定,是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实践中,不断概括、积累、反复实践检验而总结出来的,并以中医的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理论为依据的。食物和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祛病除邪,消除病因;恢复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纠正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在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食物之所以能够针对病情发挥上述治疗作用,乃是因为各种食物本身具有若干特性和作用,前人称为食物的偏性,意思是说以食物的偏性去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胜或偏衰。现代科学证实,这是同各种食物所含的某些活性物质及其相应的若干药理作用分不开的。中医学把食物治病的多种多样的性质和作用概括为几个基本理论,主要有性味、归经、升降沉浮、补和泻、有毒和无毒等,统称为食物药用功能。使用食物、中药进行调理和治疗时,一定要了解和领会中医理论的实质,方能运用自如,取得疗效。
1.人是有机的整体 人是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用药用食物治病就是本着“人是有机整体”的这个基本观念进行的。因此,中医主张根据症状,进行全面调理,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2.正邪虚实与阴阳协调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一切疾病,都是正邪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表现形式都是由正邪双方力量的消长决定的。正气盛,则邪不能侵,人体可保持健康;反之,正气虚,则邪气侵犯,正不能胜邪,人体即发生疾病。中医学提倡“扶正祛邪”“扶正培本”,扶正就是运用食物、中药的营养等方法,以及针灸、按摩等手法,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抵抗力、自然修复力及人体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压倒邪气,战胜致病因子,使身体恢复健康。一些保健中药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就是指用扶正的办法,来加固“身体”这个本。人体阴阳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病理过程,则是因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调所致。阴阳失调就是说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失去平衡,从而形成阴阳偏胜、偏衰的病理状态。一些食物、中药具有平衡阴阳的作用,以纠正因疾病引起的不平衡,使阴阳相对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3.重视肾、脾、肺三脏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在调节脏腑功能时,对肾、脾、肺三脏的生理功能特别强调。
(1)肾主要的生理功能为藏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主生长发育、生殖和水液的代谢。肾为先天之本,为元阴元阳之所寄。
(2)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脾的功能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就是指饮食营养和消化吸收的生理功能。
(3)肺主呼吸,“天气通于肺”。肺吸进氧气,呼出废气,完成机体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4.以预防为主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中医学的“预防为主”包括两层意义,一是未病防病,二是已病防变,通过保健的食物和药物等调养身体,提高正气抗邪气的功能。人在患病之后,更需要注意饮食调养,并以饮食作为调治疾病、防止病情加重或并发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只有在饮食治疗效果不太满意或失效时,才能付诸药物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