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汉大学举办跨学科双周学术论坛

武汉大学举办跨学科双周学术论坛

时间:2023-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社科部的协调组织工作为项目的有效运行发挥了不可缺少的凝聚作用。
搭建桥梁_跨学科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

三、搭建桥梁、提供服务,为跨学科研究营造良好氛围

建设有利于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文化、营造跨学科研究的良好氛围是推进跨学科研究重要的保障。

近年来,武汉大学通过举办中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等系列跨学科论坛,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引导、协调作用,为学校跨学科研究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第一,设立系列跨学科论坛,建设固定交流平台。

一是学校牵头组织了“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从2006年开始,学校社科部牵头组织青年学者成立了以“切磋学术、砥砺思想、多维互动、探求新知”为宗旨的“珞珈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为中青年学者提供跨学科对话的常设机制和平台。论坛由相关学科的论坛召集人共同组织、青年科研骨干轮流担任年度主席,具体组织实施,从2007年至今,“论坛”分别以“学术流派与学术繁荣”、“文学想象与同情伦理”、“腐败问题的多维透视”、“可持续发展的多维选择”、“改革开放的动力机制”等专题进行了多场高质量的学术研讨活动,并初步形成了多学科主题发言、跨学科点评、多学科交流碰撞的论坛模式,受到了众多青年教师的欢迎,其中也包括部分理工科老师。其持续举办也为我们培养更多的“边界跨越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是依托相关研究机构举办“国际问题前沿讲座”等专题跨学科论坛。如依托国际问题研究院自2007年开始举办的“国际问题前沿讲座”已达30余场,国家发改委、外交部、中国社科院等众多部委、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登上讲坛,为学校广大师生奉献了一道道内容丰富、视野广阔、前瞻性强的学术大餐。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组织的跨学科双周学术论坛自2008年开办以来,已经成为一个以项目为导向,同政府部门、企业界人士共同商议课题、推进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的稳定交流平台。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每两周一次的跨学科沙龙已经开展一年有余,并逐步完善方式,现在形成了一周以个人研究报告为主,一周以阅读、讨论优秀期刊或会议论文为主的模式。其他研究机构、院系开展的跨学科学术沙龙也渐成气候。

第二,发挥科研管理部门的引导、协调与服务作用,推动资源有效整合。

几年来,学校社会科学部除了对跨学科进行组织号召与发动,还充分发挥管理部门资源配置的导向功能,在外部公关联络、内部组织协调等方面牵线搭桥,积极引导、努力协调、尽心服务。

一是对外发挥“学术经纪人”作用,积极促成与外交部等国家有关实务部门、地方政府的共建合作,推动了跨学科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

二是在内整合资源、推动学术合作网络建设,为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开展合作主动进行推介、牵线搭桥,为跨学科组织团队提供支持。尤其是在组织相关学科专家组建跨学科团队、开展重大课题研究方面,社科部的协调组织工作为项目的有效运行发挥了不可缺少的凝聚作用。

三是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组织开展跨学科对话。2007年6月,我校组织7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整体参与,在北京举办了“和谐之道:跨学科对话”大型论坛,成为京外高校首次在京举办的跨学科论坛,也是全国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跨学科对话的首次探索。李卫红副部长在论坛致辞中指出,“这次论坛,采取跨学科对话的方式进行,切合当今世界理论创新与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值得肯定”,“论坛是一次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有益探索”。2008年12月,围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社会科学部联合校内其他部门举办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跨学科论坛,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在内的6位顶尖专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法学、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联手奉上了一道精美的学术大餐,引起了热烈反响。

今后,我们还拟开展跨学科专题方法训练与知识培训。培养从事跨学科研究的人才并保持对其在这方面的继续教育,对持续深度推进跨学科研究至关重要。因为“(跨学科研究)长远的提高依赖于建立一个渗透性、深层次、支持性的机制。只有培养了一批坚持跨学科研究价值观的研究人员,才能最终形成良好的跨学科研究氛围”[2]。因此,为教师提供获取这些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拟聘请国内外相关专家进行学科方法讲座,结合跨学科研究课题,鼓励研究人员努力钻研跨学科研究合作者的语言、文化和知识,甚至联合人事部鼓励老师通过校内外进修、课程学习等方式帮助刚进入研究领域或已经定型的研究人员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开发教师潜能,提升跨学科研究素质,更好地开展跨学科研究,促进跨学科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