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
在当今按学科配置科研资源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的组织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依照承担者的角度,分为个体研究和团队研究两种模式
所谓跨学科的个体研究,指的是基于研究者的跨学科知识而开展的跨学科研究。这要求研究者受过两个学科以上的知识训练,通过融合多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研究观点和方法论视角对研究问题进行剖析,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研究结论。这对于研究者个体而言,跨学科研究立足点在于自身的学术兴趣和学术眼光;但对于科研管理组织机制而言,除了研究问题的学科归属(最主要涉及评审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之外,并不要求更多的科研制度上的突破。
而跨学科团队研究则与跨学科个体研究不同,现行的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组织机制已很难适应其新的科研组织的需求。跨学科团队的组成,可以分为自发形成和自上而下组织两种。但无论如何组成,一个成功的跨学科团队都要关涉到以下几个基本要素:第一,领军人物。跨学科团队的领军人物要有一个能够吸引、整合、凝聚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学术理念,要有容纳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甚至于不同个性的气量,以及说服大家进行合作的品德,否则团队的合作研究是无法想象的。第二,明确的学术或科研发展规划。只有制定明确的学术或科研发展规划,才能使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规划中找到应有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智。第三,团队发展与学校规划的关系。在现有学科主导的资源配置下,必须处理好团队与学科的关系、团队与学校的关系,否则跨学科团队就难以利用学科的资源。第四,内部的合作机制与分配机制。跨学科团队在承担研究任务时,必须要建立一个良性的合作机制以及公正的分配制度、成果署名制度等。
然而,这些跨学科团队的要素和机制,显然是与现行的文科科研体制相冲突的。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在学校内部按学科分配资源是大多数学校所采取的分配方式,这就要涉及处理跨学科团队与不同学科之间的协调问题,可能最后的结果还是将跨学科研究归属到某个主要学科上;其次,现有文科的评审机制、评价制度、分配制度没有鼓励团队研究的传统,现有评价制度大多是针对项目第一承担者和成果第一署名人。在这种制度环境中,每个研究者都努力争当第一承担人而不愿作为合作者,成为导致跨学科团队合作困难的制度瓶颈。最后,跨学科团队的凝聚力问题,跨学科团队的凝聚力一方面与跨学科团队任务及组织机制有关,更重要的是与学校有意识的倡导、主动的行政组织密切相关。所以,跨学科团队的组建以及运行,必然要求对现有文科科研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
2.依照跨学科研究实现载体的角度,分为通过课题研究和建立跨学科机构两种方式
跨学科课题研究,显而易见,是组织不同学科研究者参与研究课题,采取必要的分工和合作来共同开展研究。尽管跨学科课题组因课题而组建,但事实上,如果没有一定的跨学科研究合作基础而采取临时“拉郎配”的方式组建跨学科队伍,则很难在竞争中轻易获得课题;即使获得课题后,也无法进行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从而不可能产生出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从这个视角来说,尽管因课题组建跨学科队伍是松散型的和有时效性的,但如果没有培育跨学科研究的外部环境,没有合作基础,跨学科课题研究就无法真正开展。
从国内高校的情况来看,跨学科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跨学科研究机构,即根据特定的问题而组建的跨学科研究机构;二是跨学科管理机构,为宏观协调学校内部各类跨学科研究而建立的管理机构。现在高校很多文科科研机构都是跨学科机构,很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就是属于跨学科性质的研究机构。而跨学科管理机构,则是一种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是为突破现有文科科研管理体制的瓶颈,培育跨学科环境,组织跨学科学术沙龙和跨学科研究团队,设立具有部分文科科研组织管理职能的科研管理组织,如南京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等。
从跨学科研究的承担者以及载体来看,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有着清晰的发展轨迹,即逐渐从自发走向有组织的培育和倡导,从自下而上逐渐到自上而下。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的个体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存在了,近些年,许多高校开始采取措施大力鼓励学科教育基础上的跨学科人才培养和跨学科研究,其间明显存在着从自发的求知欲和学术兴趣向学校有组织的培育的转变轨迹。而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团队研究和跨学科机构的产生,基本上是在21世纪初才逐渐兴起,并迅速得到了发展。这种发展一方面来自国家和社会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现实需求的拉动,即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不仅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内部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而且还促使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研究的发展并逐渐成为一个关注点。另一方面,国家及教育部有关主管部门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加大经费投入,并在制度和政策上引导、鼓励跨学科研究发展,各高校采取相应的措施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发展,从而使得当前人文社会科学跨学科研究从自发的状态进入有组织培育的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