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国内和国际分类标准将胆固醇肉芽肿、不张性中耳炎、鼓室硬化症、隐匿性中耳炎列入中耳炎后遗症,静止期中耳炎包括单纯鼓膜穿孔和上述中耳炎后遗症。
(一)不张性中耳炎
不张性中耳炎又称为中耳膨胀不全,特征是鼓膜内陷或塌陷。发生机制可能有: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鼓室负压;鼓膜穿孔鳞状上皮与鼓岬黏膜粘连;鼓膜萎缩。不张性中耳炎后期形成粘连性中耳炎或胆脂瘤。
1.症状 耳闷,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检查 鼓膜内陷或塌陷,可分为4型:Ⅰ型为轻度内陷;Ⅱ型为鼓膜与砧骨粘连;Ⅲ型为鼓膜与镫骨粘连;Ⅳ型为鼓膜与鼓岬粘连,伴有角化物聚集,胆脂瘤形成。电测听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颞骨CT示乳突气化不良,后期胆脂瘤征象。
3.诊断要点
(1)耳闷,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鼓膜内陷或塌陷。
(3)颞骨CT示乳突气化不良,后期胆脂瘤征象。
(二)胆固醇肉芽肿
胆固醇肉芽肿产生的原因可能是阻塞性病变,如咽鼓管不通畅;鼓峡不通畅;鼓窦入口阻塞。单纯的胆固醇肉芽肿,中耳乳突腔内充满棕褐色液体。
1.症状 耳闷、耳鸣,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无症状。
2.检查 鼓膜呈灰蓝色(图1-7-20,彩图10)。电测听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颞骨CT扫描可见鼓室及乳突积液(图1-7-21),肉芽不易显示,骨质破坏程度轻。胆脂瘤造成中耳乳突通气道阻塞后常常伴局部胆固醇肉芽肿。
3.诊断要点
(1)耳闷、耳鸣,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或无症状。
(2)鼓膜呈灰蓝色,内陷或膨隆。
(3)颞骨CT扫描时可见鼓室及乳突积液,肉芽不易显示,骨质破坏程度轻。
(三)鼓室硬化症
中耳黏膜在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下,鼓膜和鼓室黏膜钙化,其特征是鼓膜出现白色斑块(图1-7-22,彩图11)和中耳黏膜下结节样沉积,鼓膜的病变部位在固有层,而中耳黏膜发生在基底层。伴随钙盐和磷酸结晶的沉积,可发生透明样变化,并可能有新骨形成,钙质常包裹听骨链。
图1-7-20 耳内镜显示灰蓝色的鼓膜
图1-7-21 颞骨CT冠状位显示鼓室及乳突积液或肉芽组织
图1-7-22 耳内镜检查鼓膜出现白色斑块
1.症状 无症状,如鼓膜穿孔或病变累及听骨链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下降。
2.检查 鼓膜完整或紧张部穿孔,鼓膜上白色斑块,裸露的听骨被白色斑块包裹。电测听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聋,气骨导差可>40dB。鼓室导抗图显示As型。颞骨CT扫描可见增生的新骨或鼓窦、听骨周围高密度影(图1-7-23)。
3.诊断要点
(1)无症状或听力下降。
(2)鼓膜上白色斑块,鼓膜穿孔处可见白色斑块包裹听骨。
(3)传导性耳聋,气骨导差较大。
(4)颞骨CT扫描时可见增生的新骨或鼓窦,听骨周围高密度影。
(四)隐匿性中耳炎
隐匿性中耳炎专指鼓膜完整、临床上未能查出的中耳病理状况,与慢性中耳炎不同之处在其鼓膜无穿孔且无耳漏的病史。可能是急性中耳炎的后遗症,以中耳内存在难治性组织病理状况(胆脂瘤、肉芽组织、胆固醇肉芽肿)为特征。隐匿性中耳炎由于缺乏症状,导致病变持久存在。隐匿性中耳炎又可演变为慢性中耳炎,而具备耳流脓、鼓膜穿孔和中耳病理改变等特点。
图1-7-23 颞骨CT冠状位显示增生的新骨或鼓窦、听骨周围高密度影
1.症状 听力下降和耳闷常常是患者的第一主诉,有时可有耳痛等中耳炎急性发作症状。
2.检查 鼓膜完整。电测听显示传导性或混合性耳聋。声导抗检查异常可提示中耳病变。颞骨CT扫描提示中耳腔或乳突内软组织影。
3.诊断要点
(1)听力下降和耳闷,无耳漏的病史。
(2)鼓膜无穿孔。
(3)颞骨CT扫描中耳腔或乳突内软组织影。
(五)静止期中耳炎的治疗
静止期中耳炎的治疗目前尚有争议,包括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因患者主诉不多,即使有听力下降其程度亦多不重,所以手术时应更加慎重。应当采取灵活的治疗方法,根据对每例患者鼓室探查术中所发现的中耳腔内的病理改变和解剖异常,制定出个性化的手术方案。其中鼓室硬化症的常用治疗原则如下:
(1)无听力障碍者不需治疗。
(2)鼓膜无穿孔伴传导性听力障碍者,气骨导差低于30dB时,可以鼓室探查,清理包裹听骨链的钙化灶,目的是促进听骨链的活动。
(3)有鼓膜穿孔者,在乳突切开清理病灶时,清理钙化灶、使得听骨链活动,同时修补鼓膜。
手术治疗原则:清除病灶,改善中耳通气和引流,重建听力。如果单纯鼓膜穿孔,可行鼓膜修补术,术中可探查听骨链的完整性和动度。鼓室引流是治疗不张性中耳炎早期的重要措施之一,常用方法为鼓膜置管术,必要时可同时行乳突切开术。还应解决周围病变,如腺样体切除、鼻息肉切除术等。胆固醇肉芽肿、隐匿性中耳炎与其他类型的慢性中耳炎有相同之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